說起酒,相信沒有人不陌生。從酒被發(fā)現,人們學會釀酒以來,我們的文明就和酒擁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以中國酒的代表黃酒最甚。黃酒源于中國,它和啤酒、葡萄酒并稱世界三大古酒,曹操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說的是它;李白的“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喝的是它;蘇東坡描寫的“百錢一斗濃無聲,甘露微濁醍醐清“還是黃酒。
那看到這里很多人就問了,被譽為國酒的茅臺酒是白酒啊。中國四大傳統(tǒng)名酒的四川五糧液、山西汾酒、陜西西鳳酒那都是白酒啊,杜康酒不明明也是白酒么,怎么曹操說的就是黃酒呢?理由很簡單,因為白酒最早起源于阿拉伯的亞力酒,后在成吉思汗大軍西征的途中被帶入中國。也就是說白酒直到元代才進入中國,等到清朝的時候白酒開始迅猛發(fā)展,并超越黃酒,在近代之后更是全面碾壓黃酒,這才使得現在這些白酒敢自稱國酒。
然而實際上中國的酒文化和白酒一毛錢關系都沒有,說的都是黃酒,而今天我們也剛好借此來說說黃酒的歷史。
中國酒最早產生是在什么時候呢?目前普遍的說法是在夏初,也就是距今可能在5000-6000年左右。例如1959年被發(fā)現的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距今6100-4600年)中,考古人員就挖掘出了許多用于裝酒的酒器,在其余新石器晚期的遺址中,我國亦發(fā)現了多種陶制酒器。
然而有意思的是山東大汶口在6000年前并沒有水稻種植的記載,沒有谷物自然不可能產生黃酒。不過這不并代表沒有酒,原來早在谷物發(fā)酵釀酒之前,我們的古人就已經發(fā)現了水果發(fā)酵亦可以產生酒,這就是果酒。
被譽為“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李調元曾在其著作中記載,古時瓊州(今海南)多猿,會把百花瓜果藏到巖石深處,等待其發(fā)酵后得果酒,味最辣,卻極其難得。而在當時的廣西,也有猿猴釀百花果酒,樵夫專門入山尋找這種酒,并命名“猿酒“的記載。這都說明早于人類誕生之前,甚至智人時代,世界上已經產生了無意中用花果發(fā)酵產生果酒的事情,那么新石器晚期的人類會用花果釀果酒就很自然的事情了,如在距今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中,考古人員就發(fā)現了自然發(fā)酵的果酒。
這也論證了酒的歷史基本是和人類歷史同長的,只是這個酒是果酒。而我們所說的黃酒,則要等到谷物開始普及之后才產生。事實也正如此,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谷物釀酒相關記載出現在《尚書·說命下》中,在一則商王武丁和大臣傅說的對話中,有:
爾惟訓于朕志,若作酒醴,爾惟紅蘗
這里的“酒醴“指的是酒精濃度在4%左右的麥芽酒,類似現在的啤酒,濃度不高,有點偏甜。在如今的日本“醴“專門指低濃度的甜酒,而其他酒都是不得使用這個稱呼的。古人叫這種釀造的辦法做“蘗法釀醴“。
正所謂“蘗法釀醴,曲法釀酒“,古人又把使用酒曲釀制,濃度在15%-20%之間的酒叫做酒。是的沒錯,在古人的定義里面,在這濃度之下的都叫做“醴“,只有酒精濃度到了15%-20%才叫做酒。也就說真正意義上的黃酒,應該出現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武丁時期。
在另一方面,學者蔣雁峰的《湖湘文庫·酒篇》中,他認為3000余年前湖南的酃酒是黃酒的前身,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谷物發(fā)酵酒,理由是在湖南有大量青銅酒器出土。這個理由是略微牽強的,《后漢書》中就說:
酃湖周回三里,取湖水為酒,酒極甘美。
按照這里的說法,酃酒還是曲法釀酒,不過是用酃湖的水罷了,和武丁時期的黃酒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當然也談不上是黃酒的“爸爸“,屬于地方品牌的自吹自擂和貼金。不過酃酒也不是全然都是吹噓,根據歷史記載,公元280年司馬炎建立西晉的時候,酃酒當時就是被作為祭祀時候貢酒的。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果酒的歷史早已久遠不可考究,而使用糧食加酒曲釀酒,也就是我們說的黃酒,大致是有3000余年的歷史。
然而眾所周知,中國人都喜歡把美好的事物按上一個美麗的傳說,就和各地的美食都跟乾隆有關一樣,如此美酒,又怎能缺席與之相關的傳說呢?
其中最為人所樂道和熟悉就是“儀狄造酒說“。儀狄作酒最早記載于《呂氏春秋》,漢代劉向的《戰(zhàn)國策·魏策二》中也有:
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
可見儀狄當時是大禹的造酒官,專門為其制造美酒的。除了儀狄以外,可能由于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句流行更為廣泛,杜康作為酒的始祖在民間要比儀狄的知名度大上許多。
不過古人有諺語叫做“儀狄做酒醪,杜康做秫酒“,《世本》亦有記載之。說的是禹的大臣儀狄釀的是黃酒,而黃帝時期的大臣杜康釀的是白酒,也就是燒酒。兩個人都是釀酒祖先,只是釀的不同酒而已,這么一解釋好像也通順,然而實際情況是這個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
理由也十分簡單,我們開頭就提過白酒起源于阿拉伯亞力酒,元朝才傳入中國,杜康又何德何能可以在3000年前就釀出白酒呢?實際上這個問題還是犯一個古詞今譯的鍋。在現在的注釋里面,“醪“是醪糟,就是江浙一帶的甜酒,糯米酒;而“秫“是高粱的別稱,自然就是高粱酒,也就是燒酒。實則不然,《漢書·文帝紀》說:
為酒醪以靡谷者多。” 顏師古 注:“醪,汁滓酒也。“
根據這段記載來看,酒醪應該是雜谷所制作的混合酒,而秫應該是單一品種的谷物所釀制的酒,這樣相對于前者來說,口味自然不同,所以古人將之分為“酒醪“和“秫酒“兩種酒,實際上還都是屬于谷物發(fā)酵酒,都是黃酒范疇。
除此之外,關于酒的起源還有“黃帝造酒說“,史載:
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于儀狄。
意思是說酒是黃帝發(fā)明的,儀狄將之改進改良,最終成為了美酒。還有就是“酒星造酒說“,文人墨客認為酒是天上的酒星下凡造出來的,李白在《月下獨酌》中就有“天若不有酒,酒星不在天“的詩句,而皮日休在則直言“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魂“,意思就是李白之所以能夠做到“斗酒詩百篇“,是因為他是酒星下凡。
當然這類傳說肯定不能少名神仙的出場,據說當年呂洞賓去調戲白牡丹仙子,結果不小心把王母送給他玉液珠掉在了一個叫做茅臺的地方,結果這里開始源源不斷往外冒酒,被當地人稱為酒泉,而這個地方就是現在茅臺酒廠車間。咱先不說神話故事可信不可信,只能把白酒到元代才傳入中國的事再提一次,白酒在黃酒面前,別說弟弟,就是孫孫孫孫子輩都算不上啊。
總之,酒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古人生活中無法缺少的東西。但是酒很顯然并不是單一誰發(fā)明出來的,而是經過了上百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勞動人民的智慧,最終才有了用酒曲釀酒的手藝,成為中華文明華麗的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