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縣制酒廠,兩個關(guān)于春節(jié)的神話傳說

1,兩個關(guān)于春節(jié)的神話傳說

春節(jié)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xí)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xí)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銣?zhǔn)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guān)口來煞,稱作“年關(guān)”,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guān)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tuán)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xí)慣。  守歲習(xí)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年?!比藗凕c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fēng)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汗?jié)傳說之二:萬年創(chuàng)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dāng)時節(jié)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jié)令定準(zhǔn)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fā)了他,他設(shè)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fā)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fā)現(xiàn)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fù)一遍?! ‘?dāng)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fēng)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yùn)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測準(zhǔn)日月規(guī)律,推算出準(zhǔn)確的晨夕時間,創(chuàng)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jìn)展情況。當(dāng)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fù)始從頭來?! 〔菽究輼s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chuàng)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xiàn)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fù)始,祈請國君定個節(jié)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jié)吧”。據(jù)說這就是春節(jié)的來歷?! 《ゴ簛恚陱?fù)一年,萬年經(jīng)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zhǔn)確的太陽歷,當(dāng)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jì)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jù)說就是為了紀(jì)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jié)傳說之三:貼春聯(lián)和門神  據(jù)說貼春聯(lián)的習(xí)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jù)《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lián)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谥袊糯裨捴?,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dāng)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dāng)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xiàn)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rèn)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dá)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lián),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dá)人們祈求來年福運(yùn)的美好心愿?! 榱似砬笠患业母劭祵帲恍┑胤降娜藗冞€保留著貼門神的習(xí)慣。據(jù)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rèn)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lǐng)。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zé)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yuǎn)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tǒng)的武器,隨時準(zhǔn)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zhàn)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瞥院螅艘酝纳褫?、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dāng)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zhèn)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xí)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除夕,除去一個叫夕的怪獸過年,忘了
關(guān)于“年”和“ 春節(jié)”,民間還有一些神奇瑰麗的傳說: (一)黃帝戰(zhàn)勝蚩尤之說。遠(yuǎn)古時,黃帝與東方九黎族部落首領(lǐng)蚩尤曾進(jìn)行曠日持久的大戰(zhàn)。農(nóng)歷正月初一那天,黃帝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終于打敗蚩尤。蚩尤失敗被殺。人們?yōu)榱思o(jì)念黃帝的功績,就把這天定為節(jié)日。 (二)怪獸之說。很久以前,民間出現(xiàn)了一種叫“年”的怪獸,兇殘異常。它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就洪水泛濫,吞食人畜,搗毀田園,嚇得百姓惶恐不安。后來,人們想了一條驅(qū)趕怪獸的妙計:在每家的院子里架起木柴堆,大門外的高處擺好桌子,放滿牛頭、羊頭和酒等。怪獸來時,見了牛頭、羊頭就張開血盆大口,猛撲過去。這時,人們就點燃柴堆,猛敲鑼鼓,大放鞭炮;頓時,火光沖天,聲響如雷,嚇得怪獸逃回海里。這正好是除夕與元旦相交之時,即是春節(jié)的凌晨,所以人們就把正月初一定為吉祥節(jié)日。 (三)萬年之說。相傳殷商之時,有個叫“萬年”的青年,他看到當(dāng)時節(jié)令很亂,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決心定準(zhǔn)節(jié)令。他通過測日影和漏水記時的方法,定準(zhǔn)春分和秋分,夏至和冬至。當(dāng)時商朝的第十四代帝王祖乙命節(jié)令官阿衡定準(zhǔn)節(jié)令。阿衡不學(xué)無術(shù),將自己定不準(zhǔn)節(jié)令的過失推之于人們得罪了天神。胡說節(jié)令要準(zhǔn)確,就要祭拜天神。祖乙信以為真,詔諭全國,設(shè)臺祭天。萬年認(rèn)為祭神是徒勞的,帶著自制的日晷儀和漏水器求見祖乙,根據(jù)自己多年來測定的結(jié)果,說明節(jié)令不準(zhǔn)的道理,講清日月運(yùn)行的周期。祖乙覺得有理,便留下萬年,下令筑起日晷臺、漏壺亭,又派十二名童子為萬年服務(wù),讓他繼續(xù)節(jié)令的測定工作。此時,節(jié)令官阿衡怕萬年制歷成功,自己因失職而遭貶,便以重金收買一名刺客,陰謀刺殺萬年。萬年潛心工作,從不離開日月閣,加之戒備森嚴(yán),刺客一直不能下手。后來,刺客改用箭來射殺。當(dāng)箭射中萬年的胳膊時被童子發(fā)現(xiàn),大聲叫喊,衛(wèi)士趕來捉住刺客,扭送去見帝王祖乙,被處極刑。 帝王祖乙得知刺殺萬年的幕后策劃人是阿衡時,非常憤怒,便將阿衡判刑。在新舊歲交之時,祖乙登上日月閣,萬年奏道:“ 現(xiàn)在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新春開始,請?zhí)熳佣▊€節(jié)名吧!”祖乙略一思忖,便說:“ 春為歲首,就叫春節(jié)吧!”后來,當(dāng)萬年把他經(jīng)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的太陽歷獻(xiàn)給帝王祖乙時,已是滿頭白發(fā)。祖乙深受感動,下令將太陽歷命名為“ 萬年歷”,這就是今天人們?nèi)栽趨⒖吹摹叭f年歷”。人們?yōu)榱思o(jì)念德高望重的萬年,便將“春節(jié)”稱為“年”。
關(guān)于春節(jié)的來歷有很多傳說,流傳最廣的是下面的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guān)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xì)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jìn)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nèi)幾根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fēng)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現(xiàn)代民間習(xí)慣上把過春節(jié)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jié)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fēng)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zhǔn)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fēng)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fēng)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jié)。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jié),指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jié)泛指為整個春季。據(jù)說,把農(nóng)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qū)分農(nóng)、陽兩節(jié),所以只好將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jié)"。

兩個關(guān)于春節(jié)的神話傳說

2,諸葛亮用過的計謀

木牛流馬 空城計 七擒七縱 八陣圖 草船借箭 三次錦囊妙計 激將法(諸葛亮計激周瑜) 圍魏救趙(孔明一紙救江東) 十面埋伏——孔明設(shè)伏擒張任 疑兵之計——孔明設(shè)疑勝曹操 各個擊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孔明兵法二十四篇(以下是全文)——三國時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勢的著名政治家及軍事家,蜀國丞相諸葛孔明所著,原有二十四篇,但其中八務(wù)、七戒、六恐、五懼之法現(xiàn)已失傳。 視聽第三 賞罰第十 將苑之兵權(quán)篇 納言第四 喜怒第十一 將苑之逐惡篇 察疑第五 治亂第十二 將苑知人性篇 治人第六 教令第十三 將苑之將才篇 舉措第七 斬斷第十四 將苑之將器篇 考黜第八 思慮第十五 將苑之將弊篇 治軍第九 陰察第十六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父母早死,為避東漢末戰(zhàn)亂,隨叔父到荊州。叔父死后,在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隱居十年,結(jié)交士人,觀察天下大勢。后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向劉備提出聯(lián)吳抗曹、據(jù)有荊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赤壁之戰(zhàn)前夕,親往江東聯(lián)絡(luò)孫吳,結(jié)成抗曹聯(lián)盟,使曹操敗退。又幫助劉備經(jīng)營荊州,占領(lǐng)益州,建立蜀漢政權(quán)。劉備征吳失敗后,於臨死前在白帝城將自己的孩子及復(fù)興漢室的大業(yè)托付給他。從此,諸葛亮擔(dān)負(fù)起蜀國重?fù)?dān),重新與孫吳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亂,并屢次北伐曹魏,兢兢業(yè)業(yè),嘔心瀝血,以致積勞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他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曹魏的司馬懿與他多次交兵后,亦贊嘆他是「天下奇才」。 視聽第三 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xì)聲。形微而不見,聲細(xì)而不聞,故明君視微之幾,聽細(xì)之大,以內(nèi)和外,以外和內(nèi)。故為政之道,務(wù)於多聞,是以聽察采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dāng)其目,眾音佐其耳。故經(jīng)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鼓繛樾囊暎跒樾难?,耳為心聽,身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國之有君,以內(nèi)和外,萬物昭然。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夫五音不聞,無以別宮商,五色不見,無以別玄黃。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晝則公事行,夜則私事興?;蛴杏踵抵坏寐?,或有進(jìn)善之忠而不得信。怨生不聞,則枉者不得申,進(jìn)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書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天聽?!勾酥^也。 納言第四 納言之政,謂為諫諍,所以采眾下之謀也。故君有諫臣,父有諫子,當(dāng)其不義則諍之,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惡不可順,美不可逆;順惡逆美,其國必危,夫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jìn)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故有道之國,危言危行;無道之國,危行言孫,上無所聞,下無所說。故孔子不恥下問,周公不恥下賤,故行成名著,后世以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第五 察移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生疑正樂。亂生於遠(yuǎn),疑生於惑。物有異類,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蔞似瓜,愚者實之。故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范蠡貢越美女,吳王不以為惑。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說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兇。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苟写笠烧撸钢\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nèi),惟患內(nèi)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故人君決獄行刑,患其不明?;驘o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強(qiáng)者專辭,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見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氣,災(zāi)暴之患,禍亂之變。惟明君治獄案刑,問其情辭,如不虛不匿,不枉不弊,觀其往來,察其進(jìn)退,聽其聲響,瞻其看視,刑懼聲哀,來疾去遲,還顧吁嗟,此怨結(jié)之情不得伸也。上瞻盜視,見怯退還,喘息卻聽,沉吟腹計,語言失度,來遲去速,不敢及顧,此罪人欲自免也??鬃釉唬骸敢暺渌?,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治人第六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fēng)化,陳示所以也。故經(jīng)云:「道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以號好惡而民之知禁?!谷赵轮?,眾下仰之,乾坤之廣,萬物順之。是乃堯、舜之君,遠(yuǎn)夷貢獻(xiàn),桀、紂之君,諸夏背叛,非天移動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猶如養(yǎng)苗,先去其穢。故國之將興,而伐於國,國之將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務(wù)知人之所以患皂服之使,小國之臣。故曰,皂服無所不克,莫知其極,克食於民,而人有饑乏之變,則生亂逆。唯勸農(nóng)業(yè),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如此,富國安民,不亦宜也?夫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時,分地之利,以豫兇年,秋存余糧,以給不足,天下通財,路不拾遺,民無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有余。故今諸侯好利,利興民爭,災(zāi)害并起,強(qiáng)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經(jīng)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垢骼砥渎?,是以圣人之政治者。古者齊景公之時,病民下奢侈,不遂禮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質(zhì),而勸民之有利也。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壁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遠(yuǎn)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錦繡纂組,綺羅綾轂,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鏤,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害農(nóng)事,輜駢出入,袍裘索澤,此非庶人之所飾也。重門畫獸,蕭墻數(shù)仞,冢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經(jīng)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謹(jǐn)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制之以財,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兇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時之氣乎? 舉措第七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夫治國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wù)在養(yǎng)神,治國之道,務(wù)在舉賢,是以養(yǎng)神求生,舉賢求安。故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xì),輔不可弱,柱細(xì)則害,輔弱則傾。故治國之道,舉直措諸枉,其國乃安。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林,賢士出於眾下。故人君選舉,必求隱處,或有懷寶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絕,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弟,鄉(xiāng)里不舉;或有隱居以求志,行義以達(dá)其道;或有忠質(zhì)於君,明黨相讒。堯舉逸人,湯招有莘,周公采賤,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懸賞以待功,設(shè)位以待士,不曠庶官,辟四門以興治務(wù),玄纁以聘幽隱,天下歸心,而不仁者遠(yuǎn)矣。夫所用者非所養(yǎng),所養(yǎng)者非所用,貧陋為下,財色為上,讒邪得志,忠直遠(yuǎn)放,玄纁不行,焉得賢輔哉?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是以聘賢求士,猶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財為婦。故女慕財聘而達(dá)其貞,士慕玄纁而達(dá)其名,以禮聘士,而其國乃寧矣。 考黜第八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惡,廣及四海,不敢遺小國之臣,下及庶人,進(jìn)用賢良,退去貪懦,明 良上下,企及國理,眾賢雨集,此所以勸善黜惡,陳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務(wù)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蛴行±粢蚬珵樗剑藱?quán)作奸,左手執(zhí)戈,右手治生,內(nèi)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過重罰輕,法令不均,無罪被辜,以致滅身,或有重罪得寬,扶強(qiáng)抑弱,加以嚴(yán)刑,枉責(zé)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縱罪惡之吏,害告訴之人,斷絕語辭,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長吏數(shù)易守宰,兼佐為政,阿私所親,枉克所恨,逼切為行,偏頗不承法制,更因賦斂,傍課采利,送故待新,夤緣徵發(fā),詐偽儲備,以成家產(chǎn),此所苦四也;或有縣官慕功,賞罰之際,利人之事,買賣之費(fèi),多所裁量,專其價數(shù),民失其職,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無此五者,不可不遷。故書云:「三載考績,黜陟幽明?!?治軍第九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含血之 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人無爪牙,故設(shè)兵革之器,以自輔衛(wèi)。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佑,輔強(qiáng)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於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nèi)。內(nèi)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禮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黃帝戰(zhàn)於涿鹿之野,唐堯戰(zhàn)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后乃施其事。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xí)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則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知進(jìn)退之宜,順機(jī)會之時,設(shè)守御之備,強(qiáng)征伐之勢,揚(yáng)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處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軍任將,張禽敵之勢,此為軍之大略也。夫?qū)⒄?,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獲若鷹隼之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若機(jī)關(guān)之發(fā),所向者破,而敵自滅。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非讎不怨,非敵不戰(zhàn)。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戰(zhàn)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運(yùn)。夫計謀欲密,攻敵欲疾,獲若鷹擊,戰(zhàn)若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也。故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者不懼。是以智者先勝而后求戰(zhàn),暗者先戰(zhàn)而后求勝;勝者隨道而途修,敗者斜行而失路,此順逆之計也。將服其威、士專其力,勢不虛動,運(yùn)如圓石,從高墜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無敵於前,無敵於后,此用兵之勢也。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能柔能剛,能弱能強(qiáng),能存能亡,疾如風(fēng)雨,舒如江海,不動如泰山,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地,充實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終如三光,生死如四時,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窮。故軍以糧食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械為用,委積為備。故國困於 貴買,貧於遠(yuǎn)輸,攻不可再,戰(zhàn)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則費(fèi)。 罷去無益,則國可寧也,罷去無能,則國可利也。夫善攻者敵不 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 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銳兵,不足以為強(qiáng)。 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我往敵來,謹(jǐn)設(shè)所 居;我起敵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敵,先擊其實。不知守地,不 知戰(zhàn)日,可備者眾,則專備者寡。以慮相備,強(qiáng)弱相攻,勇怯相 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趨,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 也。故勝者全威,謀之於身,知地形勢,不可豫言。議之知其得 失,詐之知其安危,計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慮之知其苦 樂,謀之知其善備。故兵從生擊死,避實擊虛,山陵之戰(zhàn),不仰 其高,水上之戰(zhàn),不逆其流,草上之戰(zhàn),不涉其深,平地之戰(zhàn), 不逆其虛,道上之戰(zhàn),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軍成於用勢,敗於謀漏,饑於遠(yuǎn)輸,渴於躬井,勞於煩擾, 佚於安靜,疑於不戰(zhàn),惑於見利,退於刑罰,進(jìn)於賞賜,弱於見 逼,強(qiáng)於用勢,困於見圍,懼於先至,驚於夜呼,亂於暗昧,迷 於失道,窮於絕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計。故立旌旗以視其目, 擊金鼓以鳴其耳,設(shè)斧鉞以齊其心,陳教令以同其道,興賞賜以 勸其功,行誅伐以防其偽。晝戰(zhàn)不相聞,旌旗為之舉,夜戰(zhàn)不相 見,火鼓為之起,教令有不從,斧鉞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則 不知九變之道。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 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 每戰(zhàn)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間之道,軍 之所親,將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 ,則民可用,國可長保。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已則斗,靜以理安 ,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以近待遠(yuǎn),以逸待 勞,以飽待饑,以賞待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 伏待來。整整之旌,堂堂之鼓,當(dāng)順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險阻 ,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軍之道全矣。 賞罰第十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 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 臣怒,罰妄加則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讒之?dāng)?。夫?qū)3稚鷼⒅?,必生可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 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人國之五危也,賞伐不明,教令有 不從,必殺可生,眾奸不禁;必生可殺,士卒散亡;忿怒不詳, 威武不行,賞罰不明,下不勸功;政教不當(dāng),法令不從;以私為 公,人有二心。故眾奸不禁,則不可久,士卒散亡,其眾必寡; 威武不行,見敵不起;下不勸工,上無強(qiáng)輔;法令不從,事亂不 理,人有二心,其國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儉,忠直可使理 獄,廉平可使賞賜。賞罰不曲,則人死服。路有饑人,廄有肥馬 ,可謂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賞,先令而后 誅,則人親附,畏而愛之,不令而行。賞罰不正,則忠臣死於非 罪,而邪臣死於非功。賞賜不避怨仇,則齊桓得管仲之力;誅罰 不避親戚,則周公有殺地之名。書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勾酥^也。 喜怒第十一 喜怒之政,謂喜不應(yīng)喜無喜之事,怒不應(yīng)怒無怒之物,喜怒之 間,必明其類。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喜怒之際, 不可不詳。喜不可縱有罪,怒不可戮無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行其私而廢其功,將不可發(fā)私怒,而興戰(zhàn)必用眾心,茍合以私 忿而合戰(zhàn),則用眾必敗。怒不可以復(fù)悅,喜不可以復(fù)怒,故以文 為先,以武為后,先勝則必后負(fù),先怒則必后悔,一朝之忿,而 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憂而不懼,悅而不喜???忿之事,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則刑罰施,刑罰施則眾奸塞。不 加威武,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眾惡不理,其國亡。 治亂第十二 治亂之政,謂省官并職,去文就質(zhì)也。夫綿綿不絕,必有亂結(jié) ,纖纖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綱不正,六紀(jì)不理,則大亂生矣。 故治國者,圓不失規(guī),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 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軍之亂,紛紛擾擾,各惟其理。明君治 其綱紀(jì),政治當(dāng)有先后,先理綱,后理紀(jì);先理令,后理罰;先 理近,后理遠(yuǎn);先理內(nèi),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強(qiáng),后 理弱;先理大,后理??;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網(wǎng)則紀(jì)張,理 令則罰行,理近則遠(yuǎn)安,理外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qiáng)則弱伸 ,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此乃治國之道也。 教令第十三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 人之所瞻也。夫釋己救人,是謂逆政,正己教人,是謂順政。故 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后,不教而戰(zhàn),是謂棄之。先習(xí) 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習(xí)其旌旗指麾之變,縱橫 之術(shù);二曰,使耳習(xí)聞金鼓之聲,靜動行止;三曰,使心習(xí)刑罰 之嚴(yán),爵賞之利;四曰,使手習(xí)五兵之便,斗戰(zhàn)之備;五曰,使 足習(xí)周旋走趨之列,進(jìn)退之宜;故號為五教。教令軍隊,各有其 道。左教青龍,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軒轅,大 將軍之所處,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旗鼓俱進(jìn)。聞鼓 則進(jìn),聞金則止,隨其指揮,五陳乃理。正陳之法,旗鼓之主: 一鼓,舉其青旗,則為直陣;二鼓,舉其赤旗,則為銳陣;三鼓 ,舉其黃旗,則為方陣;四鼓,舉其白旗,則為圓陣;五鼓,舉 其黑旗,則為曲陣。直陣者,木陣也;銳陣者,火陣也;方陣者 ,土陣也;圓陣者,金陣者;曲陣者,水陣也。 此五行之陣,輾轉(zhuǎn)相生,沖對相勝,相生為救,相勝為戰(zhàn),相 生為助,相勝為敵。凡結(jié)五陣之法,五五相保,五人為一長,五 長為一師,五師為一枝,五枝為一火;五火為一撞,五撞為一軍 ,則軍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務(wù)知節(jié)度。短者持矛戟,長者持 弓弩,壯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糧牧,智者為謀主。鄉(xiāng) 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習(xí)陣,三鼓起食,四鼓嚴(yán)辦 ,五鼓就行。聞鼓聽金,然后舉旗,出兵以次第,一鳴鼓三通, 旌旗發(fā)揚(yáng),舉兵先攻者賞,卻退者斬,此教令也。 斬斷第十四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輕,二曰慢, 三曰盜,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亂,七曰誤,此治軍之禁也。當(dāng) 斷不斷,必受其亂,故設(shè)斧鉞之威,以待不從令者誅之。軍法異 等,過輕罰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斬。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 寬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遠(yuǎn),喚名不應(yīng),車甲不具,兵器不備 ,此為輕軍,輕軍者斬。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 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食不稟糧,軍不省兵, 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者,以獲其 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變改姓名,衣物不鮮,旌旗裂壞,金 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堅,矢不著羽,弓弩無弦,法令不行 此為欺軍,欺軍者斬。聞鼓不進(jìn),聞金不止,按旗不伏,舉旗不 起,指揮不隨,避前向后,縱發(fā)亂行,折其弓弩之勢,卻退不斗 ,宜左或右,扶傷舉死,自托而歸,此謂背軍,背軍者斬。出軍 行將,士卒爭先,紛紛擾擾,車騎相連,咽塞路道,后不得先, 呼喚喧嘩,無所聽從,失亂行次,兵刃中傷,長短不理,上下縱 橫,此為亂軍,亂軍者斬。屯營所止,問其鄉(xiāng)里,親近相隨,共 食相保,不得越次,強(qiáng)入他伍;干誤次第,不可呵止,度營出入 ,不由門戶,不自啟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 飲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語,疑惑吏士,此謂誤軍,誤軍者斬。 斬斷之后,此萬事乃理也。 思慮第十五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yuǎn)也。夫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 不出其位。思者,正謀也,慮者,思事之計也。非其位不謀其政 ,非其事不慮其計。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 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是以九重之臺,雖高必壞。故仰 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鄭,二子知 其害;吳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虞受晉璧馬,宮之奇知其害; 宋襄公練兵車,目夷知其負(fù)。凡此之智,思慮之至,可謂明矣, 夫隨覆陳之軌,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業(yè) ,不及堯、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君子視 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陰察第十六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外傷則內(nèi)孤,上惑則下 疑;疑則親者不用,惑則視者失度;失度則亂謀,亂謀則國危, 國危則不安。是以思者慮遠(yuǎn),遠(yuǎn)慮者安,無慮者危。富者得志, 貧者失時,甚愛太費(fèi),多藏厚亡,竭財相買,無功自專,憂事眾 者煩,煩生於怠。船漏則水入,囊穿則內(nèi)空,山小無獸,水淺無 魚,樹弱無巢,墻壞屋傾,堤決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遲,乘 危者淺,履水者懼,涉泉者溺,遇水者渡,無楫者不濟(jì),失侶者 遠(yuǎn)顧,賞罰者少功,不誠者失信。唇亡齒寒,毛落皮單。阿私亂 言,偏聽者生患。善謀者勝,惡謀者分,善之勸惡,如春雨澤。 麒麟易乘,駑駘難習(xí)。不視者盲,不聽者聾。根傷則葉枯,葉枯 則花落,花落則實亡。柱細(xì)則屋傾,本細(xì)則末撓,下小則上崩。 不辨黑白,棄土取石,羊虎同群。衣破者補(bǔ),帶短者續(xù)。弄刀者 傷手,打者傷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麒麟,要之疾 足;賢不必圣人,要之智通。總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 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眾,四曰保大定功,五曰豐撓拒讒,此 之謂五德。 將苑之兵權(quán)篇 夫兵之權(quán)者, 是三軍之司命, 主將之威勢. 將能執(zhí)兵之權(quán), 操兵之要勢, 而臨群下, 譬如猛虎, 加之羽翼而 翔四海, 隨所遇而施之. 若將失權(quán), 不操 其勢, 亦如魚龍脫於江湖, 欲求游洋之勢, 奔濤戲浪, 何可得也. 將苑之逐惡篇 夫軍國之弊, 有五害焉: 一曰, 結(jié)黨相連, 毀 賢良; 二曰, 侈其衣服, 異其冠帶; 三曰, 虛夸妖術(shù), 詭言神道; 四曰, 關(guān)察是非, 利以動眾; 五曰, 伺候得失, 陰結(jié)敵人. 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 可遠(yuǎn)而不可親也. 將苑之人性篇 夫人之性, 莫難察焉. 美惡既殊, 情貌不一. 有溫良而為詐者, 有外 恭而內(nèi)欺者, 有外勇而內(nèi)怯者, 有盡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 , 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三曰, 咨之以計謀而 觀其識; 四曰, 告知以禍難而觀其勇; 五曰,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曰, 臨 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曰,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將苑之將才篇 夫?qū)⒉挠芯?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而知其饑寒, 察其勞苦, 此之謂人將 . 事無茍免, 不為利擾, 有死之榮, 無生之辱, 此之謂義將. 貴而不驕, 勝而 不恃, 賢而能下, 剛而能忍, 此之謂禮將. 奇變莫測, 動應(yīng)多端, 轉(zhuǎn)禍為福, 臨危制勝, 此之謂智將. 進(jìn)有厚賞, 退有嚴(yán)刑, 賞不逾時, 刑不擇貴, 此之謂 信將. 足輕戎馬, 氣蓋千夫, 善固疆場, 長於箭戟, 此之謂步將. 登高履險, 馳射如飛, 進(jìn)則先行, 退則后殿, 此之謂騎將. 氣凌三軍, 志輕疆虜, 怯於小 戰(zhàn), 勇於大敵, 此之謂猛將. 見賢若不及, 從諫如順流, 寬而能剛, 勇而多計 , 此之謂大將. 將苑之將器篇 將之器, 其用大小不同. 若乃察其奸, 伺其禍, 為眾所服, 此十夫之將. 夙興夜寐, 言詞密察, 此百夫之將. 直而有慮, 勇而能斗, 此千夫之將. 外貌 桓桓, 中情烈烈, 知人勤勞, 悉人饑寒, 此萬夫之將. 進(jìn)賢進(jìn)能, 日慎一日, 誠信寬大, 閑於理亂, 此十萬人之將. 仁愛治於下, 信義服鄰國, 上知天文, 中察人事, 下識地理, 四海之內(nèi), 視如室家, 此天下之將. 將苑之將弊篇 夫為將之道, 有八弊焉, 一曰貪而無厭, 二曰妒賢嫉能, 三曰信讒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 五曰猶豫不自決, 六曰荒淫於酒色, 七曰奸詐而自怯, 八曰 狡言而不以禮.

諸葛亮用過的計謀

3,諸葛恪臨終寫給姜維的24一篇主要寫的什么求具體

【簡介】   “兵法二十四篇”據(jù)說為諸葛亮晚年時候所著,上面記載了諸葛亮幾十年來行軍打仗的經(jīng)驗。在五丈原之戰(zhàn)中,諸葛亮在死前曾將此書和“連弩”之法傳給了姜維,使姜維成為了諸葛亮最有力的繼承人。 【內(nèi)容】   兵法二十四篇——三國時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勢的著名政治家及軍事家,蜀國丞相諸葛孔明所著,原有二十四篇,但其中八務(wù)、七戒、六恐、五懼之法現(xiàn)已失傳。   視聽第三   納言第四   察疑第五   治人第六   舉措第七   考黜第八   治軍第九   賞罰第十   喜怒第十一   治亂第十二   教令第十三   斬斷第十四   思慮第十五   陰察第十六   將苑之兵權(quán)篇   將苑之逐惡篇   將苑知人性篇   將苑之將才篇   將苑之將器篇   將苑之將弊篇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父母早死,為避東漢末戰(zhàn)亂,隨叔父到荊州。叔父死后,在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隱居十年,結(jié)交士人,觀察天下大勢。后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向劉備提出聯(lián)吳抗曹、據(jù)有荊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赤壁之戰(zhàn)前夕,親往江東聯(lián)絡(luò)孫吳,結(jié)成抗曹聯(lián)盟,使曹操敗退。又幫助劉備經(jīng)營荊州,占領(lǐng)益州,建立蜀漢政權(quán)。劉備征吳失敗后,於臨死前在白帝城將自己的孩子及復(fù)興漢室的大業(yè)托付給他。從此,諸葛亮擔(dān)負(fù)起蜀國重?fù)?dān),重新與孫吳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亂,并屢次北伐曹魏,兢兢業(yè)業(yè),嘔心瀝血,以致積勞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他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曹魏的司馬懿與他多次交兵后,亦贊嘆他是「天下奇才」。 【全文】 視聽第三   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xì)聲。形微而不見,聲細(xì)而不聞,故明君視微之幾,聽細(xì)之大,以內(nèi)和外,以外和內(nèi)。故為政之道,務(wù)於多聞,是以聽察采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dāng)其目,眾音佐其耳。故經(jīng)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鼓繛樾囊暎跒樾难?,耳為心聽,身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國之有君,以內(nèi)和外,萬物昭然。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夫五音不聞,無以別宮商,五色不見,無以別玄黃。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晝則公事行,夜則私事興?;蛴杏踵抵坏寐?,或有進(jìn)善之忠而不得信。怨生不聞,則枉者不得申,進(jìn)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書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天聽?!勾酥^也。 納言第四   納言之政,謂為諫諍,所以采眾下之謀也。故君有諫臣,父有諫子,當(dāng)其不義則諍之,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惡不可順,美不可逆;順惡逆美,其國必危,夫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jìn)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故有道之國,危言危行;無道之國,危行言孫,上無所聞,下無所說。故孔子不恥下問,周公不恥下賤,故行成名著,后世以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第五   察移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生疑正樂。亂生於遠(yuǎn),疑生於惑。物有異類,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蔞似瓜,愚者實之。故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范蠡貢越美女,吳王不以為惑。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說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兇。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謀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nèi),惟患內(nèi)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故人君決獄行刑,患其不明。或無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強(qiáng)者專辭,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見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氣,災(zāi)暴之患,禍亂之變。惟明君治獄案刑,問其情辭,如不虛不匿,不枉不弊,觀其往來,察其進(jìn)退,聽其聲響,瞻其看視,刑懼聲哀,來疾去遲,還顧吁嗟,此怨結(jié)之情不得伸也。上瞻盜視,見怯退還,喘息卻聽,沉吟腹計,語言失度,來遲去速,不敢及顧,此罪人欲自免也??鬃釉唬骸敢暺渌?,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治人第六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fēng)化,陳示所以也。故經(jīng)云:「道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以號好惡而民之知禁?!谷赵轮?,眾下仰之,乾坤之廣,萬物順之。是乃堯、舜之君,遠(yuǎn)夷貢獻(xiàn),桀、紂之君,諸夏背叛,非天移動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猶如養(yǎng)苗,先去其穢。故國之將興,而伐於國,國之將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務(wù)知人之所以患皂服之使,小國之臣。故曰,皂服無所不克,莫知其極,克食於民,而人有饑乏之變,則生亂逆。唯勸農(nóng)業(yè),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如此,富國安民,不亦宜也?夫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時,分地之利,以豫兇年,秋存余糧,以給不足,天下通財,路不拾遺,民無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有余。故今諸侯好利,利興民爭,災(zāi)害并起,強(qiáng)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經(jīng)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垢骼砥渎?,是以圣人之政治者。古者齊景公之時,病民下奢侈,不遂禮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質(zhì),而勸民之有利也。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壁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遠(yuǎn)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錦繡纂組,綺羅綾轂,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鏤,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害農(nóng)事,輜駢出入,袍裘索澤,此非庶人之所飾也。重門畫獸,蕭墻數(shù)仞,冢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經(jīng)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謹(jǐn)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怪浦载?,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兇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時之氣乎? 舉措第七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夫治國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wù)在養(yǎng)神,治國之道,務(wù)在舉賢,是以養(yǎng)神求生,舉賢求安。故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xì),輔不可弱,柱細(xì)則害,輔弱則傾。故治國之道,舉直措諸枉,其國乃安。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林,賢士出於眾下。故人君選舉,必求隱處,或有懷寶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絕,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弟,鄉(xiāng)里不舉;或有隱居以求志,行義以達(dá)其道;或有忠質(zhì)於君,明黨相讒。堯舉逸人,湯招有莘,周公采賤,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懸賞以待功,設(shè)位以待士,不曠庶官,辟四門以興治務(wù),玄纁以聘幽隱,天下歸心,而不仁者遠(yuǎn)矣。夫所用者非所養(yǎng),所養(yǎng)者非所用,貧陋為下,財色為上,讒邪得志,忠直遠(yuǎn)放,玄纁不行,焉得賢輔哉?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是以聘賢求士,猶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財為婦。故女慕財聘而達(dá)其貞,士慕玄纁而達(dá)其名,以禮聘士,而其國乃寧矣。 考黜第八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惡,廣及四海,不敢遺小國之臣,下及庶人,進(jìn)用賢良,退去貪懦,明 良上下,企及國理,眾賢雨集,此所以勸善黜惡,陳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務(wù)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蛴行±粢蚬珵樗剑藱?quán)作奸,左手執(zhí)戈,右手治生,內(nèi)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過重罰輕,法令不均,無罪被辜,以致滅身,或有重罪得寬,扶強(qiáng)抑弱,加以嚴(yán)刑,枉責(zé)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縱罪惡之吏,害告訴之人,斷絕語辭,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長吏數(shù)易守宰,兼佐為政,阿私所親,枉克所恨,逼切為行,偏頗不承法制,更因賦斂,傍課采利,送故待新,夤緣徵發(fā),詐偽儲備,以成家產(chǎn),此所苦四也;或有縣官慕功,賞罰之際,利人之事,買賣之費(fèi),多所裁量,專其價數(shù),民失其職,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無此五者,不可不遷。故書云:「三載考績,黜陟幽明?!? 治軍第九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含血之 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人無爪牙,故設(shè)兵革之器,以自輔衛(wèi)。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佑,輔強(qiáng)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於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nèi)。內(nèi)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禮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黃帝戰(zhàn)於涿鹿之野,唐堯戰(zhàn)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后乃施其事。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xí)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則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知進(jìn)退之宜,順機(jī)會之時,設(shè)守御之備,強(qiáng)征伐之勢,揚(yáng)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處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軍任將,張禽敵之勢,此為軍之大略也。夫?qū)⒄?,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獲若鷹隼之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若機(jī)關(guān)之發(fā),所向者破,而敵自滅。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非讎不怨,非敵不戰(zhàn)。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戰(zhàn)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運(yùn)。   夫計謀欲密,攻敵欲疾,獲若鷹擊,戰(zhàn)若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也。 故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者不懼。是以智者先勝而后求戰(zhàn),暗者先戰(zhàn)而后求勝;勝者隨道而途修,敗者斜行而失路,此順逆之計也。將服其威、士專其力,勢不虛動,運(yùn)如圓石,從高墜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無敵於前,無敵於后,此用兵之勢也。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能柔能剛,能弱能強(qiáng),能存能亡,疾如風(fēng)雨,舒如江海,不動如泰山,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地,充實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終如三光,生死如四時,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窮。故軍以糧食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械為用,委積為備。故國困於 貴買,貧於遠(yuǎn)輸,攻不可再,戰(zhàn)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則費(fèi)。 罷去無益,則國可寧也,罷去無能,則國可利也。夫善攻者敵不 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 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銳兵,不足以為強(qiáng)。 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我往敵來,謹(jǐn)設(shè)所 居;我起敵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敵,先擊其實。不知守地,不 知戰(zhàn)日,可備者眾,則專備者寡。以慮相備,強(qiáng)弱相攻,勇怯相 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趨,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 也。故勝者全威,謀之於身,知地形勢,不可豫言。議之知其得 失,詐之知其安危,計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慮之知其苦 樂,謀之知其善備。故兵從生擊死,避實擊虛,山陵之戰(zhàn),不仰 其高,水上之戰(zhàn),不逆其流,草上之戰(zhàn),不涉其深,平地之戰(zhàn), 不逆其虛,道上之戰(zhàn),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軍成於用勢,敗於謀漏,饑於遠(yuǎn)輸,渴於躬井,勞於煩擾, 佚於安靜,疑於不戰(zhàn),惑於見利,退於刑罰,進(jìn)於賞賜,弱於見 逼,強(qiáng)於用勢,困於見圍,懼於先至,驚於夜呼,亂於暗昧,迷 於失道,窮於絕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計。故立旌旗以視其目, 擊金鼓以鳴其耳,設(shè)斧鉞以齊其心,陳教令以同其道,興賞賜以 勸其功,行誅伐以防其偽。晝戰(zhàn)不相聞,旌旗為之舉,夜戰(zhàn)不相 見,火鼓為之起,教令有不從,斧鉞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則 不知九變之道。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 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 每戰(zhàn)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間之道,軍 之所親,將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 ,則民可用,國可長保。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已則斗,靜以理安 ,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以近待遠(yuǎn),以逸待 勞,以飽待饑,以賞待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 伏待來。整整之旌,堂堂之鼓,當(dāng)順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險阻 ,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軍之道全矣。 賞罰第十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 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 臣怒,罰妄加則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讒之?dāng)?。夫?qū)3稚鷼⒅?,必生可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 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人國之五危也,賞伐不明,教令有 不從,必殺可生,眾奸不禁;必生可殺,士卒散亡;忿怒不詳, 威武不行,賞罰不明,下不勸功;政教不當(dāng),法令不從;以私為 公,人有二心。故眾奸不禁,則不可久,士卒散亡,其眾必寡; 威武不行,見敵不起;下不勸工,上無強(qiáng)輔;法令不從,事亂不 理,人有二心,其國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儉,忠直可使理 獄,廉平可使賞賜。賞罰不曲,則人死服。路有饑人,廄有肥馬 ,可謂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賞,先令而后 誅,則人親附,畏而愛之,不令而行。賞罰不正,則忠臣死於非 罪,而邪臣死於非功。賞賜不避怨仇,則齊桓得管仲之力;誅罰 不避親戚,則周公有殺地之名。書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勾酥^也。 喜怒第十一   喜怒之政,謂喜不應(yīng)喜無喜之事,怒不應(yīng)怒無怒之物,喜怒之 間,必明其類。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喜怒之際, 不可不詳。喜不可縱有罪,怒不可戮無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行其私而廢其功,將不可發(fā)私怒,而興戰(zhàn)必用眾心,茍合以私 忿而合戰(zhàn),則用眾必敗。怒不可以復(fù)悅,喜不可以復(fù)怒,故以文 為先,以武為后,先勝則必后負(fù),先怒則必后悔,一朝之忿,而 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憂而不懼,悅而不喜???忿之事,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則刑罰施,刑罰施則眾奸塞。不 加威武,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眾惡不理,其國亡。 治亂第十二   治亂之政,謂省官并職,去文就質(zhì)也。夫綿綿不絕,必有亂結(jié) ,纖纖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綱不正,六紀(jì)不理,則大亂生矣。 故治國者,圓不失規(guī),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 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軍之亂,紛紛擾擾,各惟其理。明君治 其綱紀(jì),政治當(dāng)有先后,先理綱,后理紀(jì);先理令,后理罰;先 理近,后理遠(yuǎn);先理內(nèi),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強(qiáng),后 理弱;先理大,后理??;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網(wǎng)則紀(jì)張,理 令則罰行,理近則遠(yuǎn)安,理外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qiáng)則弱伸 ,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此乃治國之道也。 教令第十三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 人之所瞻也。夫釋己救人,是謂逆政,正己教人,是謂順政。故 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后,不教而戰(zhàn),是謂棄之。先習(xí) 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習(xí)其旌旗指麾之變,縱橫 之術(shù);二曰,使耳習(xí)聞金鼓之聲,靜動行止;三曰,使心習(xí)刑罰 之嚴(yán),爵賞之利;四曰,使手習(xí)五兵之便,斗戰(zhàn)之備;五曰,使 足習(xí)周旋走趨之列,進(jìn)退之宜;故號為五教。教令軍隊,各有其 道。左教青龍,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軒轅,大 將軍之所處,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旗鼓俱進(jìn)。聞鼓 則進(jìn),聞金則止,隨其指揮,五陳乃理。正陳之法,旗鼓之主: 一鼓,舉其青旗,則為直陣;二鼓,舉其赤旗,則為銳陣;三鼓 ,舉其黃旗,則為方陣;四鼓,舉其白旗,則為圓陣;五鼓,舉 其黑旗,則為曲陣。直陣者,木陣也;銳陣者,火陣也;方陣者 ,土陣也;圓陣者,金陣者;曲陣者,水陣也。 此五行之陣,輾轉(zhuǎn)相生,沖對相勝,相生為救,相勝為戰(zhàn),相 生為助,相勝為敵。凡結(jié)五陣之法,五五相保,五人為一長,五 長為一師,五師為一枝,五枝為一火;五火為一撞,五撞為一軍 ,則軍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務(wù)知節(jié)度。短者持矛戟,長者持 弓弩,壯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糧牧,智者為謀主。鄉(xiāng) 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習(xí)陣,三鼓起食,四鼓嚴(yán)辦 ,五鼓就行。聞鼓聽金,然后舉旗,出兵以次第,一鳴鼓三通, 旌旗發(fā)揚(yáng),舉兵先攻者賞,卻退者斬,此教令也。 斬斷第十四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輕,二曰慢, 三曰盜,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亂,七曰誤,此治軍之禁也。當(dāng) 斷不斷,必受其亂,故設(shè)斧鉞之威,以待不從令者誅之。軍法異 等,過輕罰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斬。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 寬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遠(yuǎn),喚名不應(yīng),車甲不具,兵器不備 ,此為輕軍,輕軍者斬。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 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食不稟糧,軍不省兵, 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者,以獲其 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變改姓名,衣物不鮮,旌旗裂壞,金 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堅,矢不著羽,弓弩無弦,法令不行 此為欺軍,欺軍者斬。聞鼓不進(jìn),聞金不止,按旗不伏,舉旗不 起,指揮不隨,避前向后,縱發(fā)亂行,折其弓弩之勢,卻退不斗 ,宜左或右,扶傷舉死,自托而歸,此謂背軍,背軍者斬。出軍 行將,士卒爭先,紛紛擾擾,車騎相連,咽塞路道,后不得先, 呼喚喧嘩,無所聽從,失亂行次,兵刃中傷,長短不理,上下縱 橫,此為亂軍,亂軍者斬。屯營所止,問其鄉(xiāng)里,親近相隨,共 食相保,不得越次,強(qiáng)入他伍;干誤次第,不可呵止,度營出入 ,不由門戶,不自啟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 飲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語,疑惑吏士,此謂誤軍,誤軍者斬。 斬斷之后,此萬事乃理也。 思慮第十五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yuǎn)也。夫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 不出其位。思者,正謀也,慮者,思事之計也。非其位不謀其政 ,非其事不慮其計。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 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是以九重之臺,雖高必壞。故仰 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鄭,二子知 其害;吳王受越女,子胥知其敗;虞受晉璧馬,宮之奇知其害; 宋襄公練兵車,目夷知其負(fù)。凡此之智,思慮之至,可謂明矣, 夫隨覆陳之軌,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業(yè) ,不及堯、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君子視 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陰察第十六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外傷則內(nèi)孤,上惑則下 疑;疑則親者不用,惑則視者失度;失度則亂謀,亂謀則國危, 國危則不安。是以思者慮遠(yuǎn),遠(yuǎn)慮者安,無慮者危。富者得志, 貧者失時,甚愛太費(fèi),多藏厚亡,竭財相買,無功自專,憂事眾 者煩,煩生於怠。船漏則水入,囊穿則內(nèi)空,山小無獸,水淺無 魚,樹弱無巢,墻壞屋傾,堤決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遲,乘 危者淺,履水者懼,涉泉者溺,遇水者渡,無楫者不濟(jì),失侶者 遠(yuǎn)顧,賞罰者少功,不誠者失信。唇亡齒寒,毛落皮單。阿私亂 言,偏聽者生患。善謀者勝,惡謀者分,善之勸惡,如春雨澤。 麒麟易乘,駑駘難習(xí)。不視者盲,不聽者聾。根傷則葉枯,葉枯 則花落,花落則實亡。柱細(xì)則屋傾,本細(xì)則末撓,下小則上崩。 不辨黑白,棄土取石,羊虎同群。衣破者補(bǔ),帶短者續(xù)。弄刀者 傷手,打者傷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麒麟,要之疾 足;賢不必圣人,要之智通??傊形宓拢阂辉唤┲贡?,二 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眾,四曰保大定功,五曰豐撓拒讒,此 之謂五德。 將苑之兵權(quán)篇   夫兵之權(quán)者, 是三軍之司命, 主將之威勢. 將能執(zhí)兵之權(quán), 操兵之要勢, 而臨群下, 譬如猛虎, 加之羽翼而 翔四海, 隨所遇而施之. 若將失權(quán), 不操 其勢, 亦如魚龍脫於江湖, 欲求游洋之勢, 奔濤戲浪, 何可得也. 將苑之逐惡篇   夫軍國之弊, 有五害焉: 一曰, 結(jié)黨相連, 毀 賢良; 二曰, 侈其衣服, 異其冠帶; 三曰, 虛夸妖術(shù), 詭言神道; 四曰, 關(guān)察是非, 利以動眾; 五曰, 伺候得失, 陰結(jié)敵人. 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 可遠(yuǎn)而不可親也. 將苑之人性篇   夫人之性, 莫難察焉. 美惡既殊, 情貌不一. 有溫良而為詐者, 有外 恭而內(nèi)欺者, 有外勇而內(nèi)怯者, 有盡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 , 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三曰, 咨之以計謀而 觀其識; 四曰, 告知以禍難而觀其勇; 五曰,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曰, 臨 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曰,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將苑之將才篇   夫?qū)⒉挠芯?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而知其饑寒, 察其勞苦, 此之謂人將 . 事無茍免, 不為利擾, 有死之榮, 無生之辱, 此之謂義將. 貴而不驕, 勝而 不恃, 賢而能下, 剛而能忍, 此之謂禮將. 奇變莫測, 動應(yīng)多端, 轉(zhuǎn)禍為福, 臨危制勝, 此之謂智將. 進(jìn)有厚賞, 退有嚴(yán)刑, 賞不逾時, 刑不擇貴, 此之謂 信將. 足輕戎馬, 氣蓋千夫, 善固疆場, 長於箭戟, 此之謂步將. 登高履險, 馳射如飛, 進(jìn)則先行, 退則后殿, 此之謂騎將. 氣凌三軍, 志輕疆虜, 怯於小 戰(zhàn), 勇於大敵, 此之謂猛將. 見賢若不及, 從諫如順流, 寬而能剛, 勇而多計 , 此之謂大將. 將苑之將器篇   將之器, 其用大小不同. 若乃察其奸, 伺其禍, 為眾所服, 此十夫之將. 夙興夜寐, 言詞密察, 此百夫之將. 直而有慮, 勇而能斗, 此千夫之將. 外貌 桓桓, 中情烈烈, 知人勤勞, 悉人饑寒, 此萬夫之將. 進(jìn)賢進(jìn)能, 日慎一日, 誠信寬大, 閑於理亂, 此十萬人之將. 仁愛治於下, 信義服鄰國, 上知天文, 中察人事, 下識地理, 四海之內(nèi), 視如室家, 此天下之將. 將苑之將弊篇   夫為將之道, 有八弊焉, 一曰貪而無厭, 二曰妒賢嫉能, 三曰信讒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 五曰猶豫不自決, 六曰荒淫於酒色, 七曰奸詐而自怯, 八曰 狡言而不以禮。

諸葛恪臨終寫給姜維的24一篇主要寫的什么求具體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