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酒之源的楊柳灣古井旁記錄著這樣一個傳說,某年寒冬,茅臺村一位善良的年輕人用熱酒幫助了一個可憐的老婆婆,于是得到仙女眷顧。仙女把夜光杯中的瓊漿玉液灑向茅臺村,村里立即出現(xiàn)了一條清澈的溪流,溪水成了釀制美酒的神奇水源。而這條溪水就演變成了如今的美酒河。而這位仙女,也就是現(xiàn)在飛天茅臺所用的仙女形象。
茅臺鎮(zhèn)釀酒歷史悠久,但茅臺酒的名氣一直只在本地。茅臺的名字,也是來源于以前赤水河邊的祭壇,祭臺平時不用,時間久了就會長滿茅草,祭祀時開荒破草,以表崇敬。當?shù)厝朔Q祭臺為茅草臺,簡稱為“茅臺”。千年以來,茅臺改過的名字不計其數(shù),比如馬桑灣、四方井、云谷鎮(zhèn)、仁岸、益商鎮(zhèn),再到如今的茅臺。在漫長的改名史中,都沒有過酒的參與,茅臺的釀酒業(yè)甚至還一度因為戰(zhàn)火而幾近毀滅。
茅草祭臺
直到貴州最大鹽號的掌柜華聯(lián)輝,為了孝敬祖母,來到茅臺鎮(zhèn),在買下了村里最完整的建筑,又費盡心思找到幸存的釀酒師傅,在廢墟中建起了第一座釀酒作坊。1862年,第一間有【商號注冊】的釀酒燒坊——成義燒坊正式誕生。
1862年成義燒坊成立
1879年,仁懷縣大地主石榮霄、孫全太和“王天和”鹽號老板合股,成立了“榮太和燒坊”。后來孫全太撤資,更名為“榮和燒坊”。榮和燒坊和成義燒坊兩家在發(fā)展前期一直互相幫扶,共同成長,茅臺村酒的名聲越來越大,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省第一,但此時的茅臺村酒仍然只在省內(nèi)及赤水河沿岸有名。
成義燒坊舊址
1915年,民國政府參加了首屆萬國博覽會金獎,成義燒坊酒以“貴州公署酒”的名義獲得了金獎,同時被評為“世界三大蒸餾酒之一”。成義燒坊第二任掌門人華之鴻,憑借“商業(yè)巨擘”和“貴州首富”的名頭,借著獲獎的東風,更新了回沙酒的包裝,同時以自己開辦的“文通書局”作為推銷渠道。當時文通書局作為中國七大書局之一,擁有一大批政治巨頭和知識分子的擁戴,在他們的帶領(lǐng)下,成義燒坊酒火遍全國,茅臺鎮(zhèn)原來“商鎮(zhèn)”和“特色民俗”的印象也完全淡化,變成了徹頭徹尾的“酒鄉(xiāng)”。
1915獲獎的酒壇和獎牌
1929年,貴陽商人周秉衡見茅臺酒火爆,開辦了恒昌燒坊。1941年,賴永初將燒房更名為“恒興燒房”并擴大經(jīng)營。至此,三大燒坊鼎力茅臺的局面徹底成型,茅臺鎮(zhèn)的釀酒業(yè)也迎來復蘇。
1935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途經(jīng)茅臺鎮(zhèn),四渡赤水出奇兵,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后在茅臺鎮(zhèn)短暫休養(yǎng),時年紅軍物資匱乏,為解紅軍之難,當時的成義燒坊拿出家藏美酒,助紅軍解乏、治傷。
著名主旋律電視劇《長征》中有這么一個橋段,
紅軍長征過境茅臺鎮(zhèn),將士們一邊暢飲美酒一邊大喊,
“同志們,這可不是一般的酒啊,這是老蔣拿來招待洋人的酒,今天咱們也嘗嘗鮮”。
周總理曾說:“紅軍長征的勝利,也有‘茅臺酒’的一大功勞。”當時茅臺酒廠還沒有成立,當時的茅臺酒指的就是成義燒坊。茅臺鎮(zhèn)的四渡赤水紀念碑上,就刻有成義燒坊的金字招牌,也是唯一一個被銘刻在民族紀念碑的品牌。
1951年,仁懷解放,中央政府專門電令貴州做好民族工商業(yè)之保護并購事宜。成義燒坊第三代掌門人華問渠思想進步,積極協(xié)助政府落實政策。1951年秋,仁懷縣人民政府以人民幣1.3萬元將成義燒坊的全部資產(chǎn)購買,更名為"貴州省專賣事業(yè)公司仁懷茅臺酒廠"。至1952年12月,先后通過沒收、接管,將"榮和燒坊"、"恒興燒坊"兩家收歸合并。 自此,三大燒坊"酒酒歸一",持續(xù)百年的明爭暗斗也就此終結(jié)。
仁懷政府向華文渠收購成義燒坊
而這就是茅臺鎮(zhèn)當?shù)鼐迫σ恢绷鱾鞯?span style="color: rgb(35, 35, 35);">“先有成義坊,再有茅臺鎮(zhèn),后有茅臺酒”的來源。
1984年,“茅臺三鄭”之一、鄭氏古法釀酒技術(shù)第六代傳人鄭永富大師的嫡傳關(guān)門弟子——方廷本,為復興成義燒坊,離開茅臺酒廠,注冊了“成義燒坊”商標,奮斗至今。
目前的成義燒坊已然成為年產(chǎn)能8000多噸,壇儲量5萬多噸,窖池1000多口的現(xiàn)代化釀酒企業(yè)。始終秉持著醬酒本源的精神,為市場提供高品質(zhì)的產(chǎn)品和高質(zhì)量的服務(wù)。
以上,就是“天下醬香出成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