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尼斯圓(阿波羅尼斯圓的二級結(jié)論)

1. 阿波羅尼斯圓

在平面上給定相異兩點A、B,設(shè)P點在同一平面上且滿足PA/PB= λ, 當(dāng)λ>0且λ≠1時,P點的軌跡是個圓,這個圓我們稱作阿波羅尼斯圓。

2. 阿波羅尼斯圓的二級結(jié)論

①若m=n,則結(jié)論就是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

②若n≠m,設(shè)|AB|=L,以AB為x軸建立坐標系, 設(shè)A=(-Ln/(m+n),0),B=(Lm/(m+n),0),P=(x,y), PA/PB=n/m → (m*PA)^2=(n*PB)^2 → (m^2)【[x+Ln/(m+n)]^2+y^2】=(n^2)【[x-Lm/(m+n)]^2+y^2】 → x^2+y^2=[2mnL/(n^2-m^2)]x. 這就是【阿波羅尼斯圓】。 也可以用幾何方法求軌跡,但需要用到內(nèi)角平分線性質(zhì)和外角平分線性質(zhì)。

3. 阿波羅尼斯圓在高考中的應(yīng)用

初中學(xué)的,阿氏圓定理介紹 全稱:阿波羅尼斯圓定理 定義:一動點 P 到兩定點 A、B 的距離之比等于定比 m:n(m≠n) ,則 P 點的 軌跡,是以定比 m:n 內(nèi)分和外分定線段 AB 的兩個分點的連線為直徑的圓。該 圓稱為阿波羅尼斯圓,簡稱阿氏圓。

作法:在線段 AB 上取一點(不妨 AC>BC) ,以 AC/BC=k 的比值在 AB 延長線 上再找一點 D,使得 AD/BD=k,以 CD 為直徑畫圓,圓上任意一點 P,都能滿足 PA/PB=k,其中點 C 為內(nèi)分點,點 D 為外分點。 證明: 設(shè)A (a, 0) , B (0, 0)

4. 阿波羅尼斯圓的定義

設(shè)M,N是平面上兩個定點,則滿足|PM|=k|PN|(k>0,k≠1)的點的軌跡是一個圓,通常稱之為阿波羅尼斯圓,其中k為比例常數(shù),此圓的圓心在直線MN上.隨之產(chǎn)生一個問題,對于任意一個圓和常數(shù)k(k≠1),如何尋找兩定點M,N,使圓上任意一點P滿足阿氏圓的定義|PM|=k|PN|(k≠1)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數(shù)學(xué)家阿波羅尼斯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寫了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圓錐曲線論》,該書給出了當(dāng)時數(shù)學(xué)家們所研究的六大軌跡問題,其中之一便是“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比等于不為1的常數(shù)的軌跡是圓”,簡稱“阿氏圓”。

5. 阿波羅尼斯圓的幾何證明

簡單談一下它們是什么,在高中是否有用:

1阿波羅尼斯圓即圓的第二定義,平面內(nèi)到兩個定點距離之比為定值的點的軌跡是一個圓,高中偶爾作為背景,會識別即可,方程自己設(shè)坐標就能算2特征根方程或不動點法用于求某些數(shù)列的通項,但是高考中不會出現(xiàn)(用待定系數(shù)法就可以了),模擬題中有一類an+1=Aan+B/Can+D偶爾出現(xiàn)需要用該方法3超越方程高中不可能讓你解比如e^x=1/x.4洛必達法則求未定式極限,導(dǎo)數(shù)答題中分離參數(shù)后經(jīng)常遇到0/0型極限,需要用該法則,可以學(xué)習(xí)一下,但高考會逐漸回避這個問題。

5泰勒公式,將函數(shù)用多項式近似替代,高考中常作為不等式出題背景,還可以估值,14年二卷估算ln2可以用它估。在高中只需記住幾個最重要不等式的變形就可以了

6. 阿波羅尼斯圓定理性質(zhì)

阿氏圓定理(阿波羅尼斯圓定理):若一動點P 到兩定點A,B之間的距離之比為定值k, 則點P的軌跡是以定比k內(nèi)分和外分定線段AB的兩個分點的連線為直徑的圓

平面內(nèi)到兩定點距離之和為定值得橢圓,之差為定值得雙曲線,現(xiàn)在的之比為定值又得到了圓。所以說,將“阿氏圓定理”看作“圓的第二定義”

7. 阿波羅尼斯圓公式

高考中如果使用大學(xué)知識解題理論上會扣分,因為出題畢竟是出發(fā)點對當(dāng)前自己所學(xué)的知識點的理解,至于延伸外的東西當(dāng)然也需要適當(dāng)?shù)墓膭?。我國自古以來講究的是踏實穩(wěn)重,而不是揠苗助長,所以高考中盡量用所學(xué)知識去答題,延伸之外的東西作為亮點可以適當(dāng)?shù)募右稽c就好。

8. 阿波羅尼斯圓結(jié)論

在平面上給定相異兩點A、B,設(shè)P點在同一平面上且滿足PA/PB= λ, 當(dāng)λ>0且λ≠1時,P點的軌跡是個圓,這個圓我們稱作阿波羅尼斯圓。這個結(jié)論稱作阿波羅尼斯軌跡定理。設(shè)M、N分別為線段AB按定比λ分割的內(nèi)分點和外分點,則MN為阿波羅尼斯圓的直徑,且MN=〔2λ/(λ^2-1)〕AB。

9. 阿波羅尼斯圓定理證明

阿波羅尼斯(Apollonius)圓,簡稱阿氏圓。 在平面上給定相異兩點A、B,設(shè)P點在同一平面上且滿足PA/PB= λ,當(dāng)λ>0且λ≠1時,P點的軌跡是個圓,這個圓我們稱作阿波羅尼斯圓。這個結(jié)論稱作阿波羅尼斯軌跡定理。設(shè)M、N分別為線段AB按定比λ分割的內(nèi)分點和外分點,則MN為阿波羅尼斯圓的直徑,且MN=[2λ/(λ^2-1)]AB。我們可以通過公式推導(dǎo)出AN的長度:AN:BN=AP:BP ,其中BN=AN+AB,所以AN:(AN+AB)=AP:BP=>AN=AP×AB÷(BP-AP),以NP為直徑的圓就是我們所求的軌跡圓。

由阿波羅尼斯圓可得阿波羅尼斯定理,即: 設(shè)三角形的三邊和三中線分別為a、b、c、ma(a為下標,下同)、mb、mc,則有以下關(guān)系: b^2+c^2=a^2/2+2ma^2; c^2+a^2=b^2/2+2mb^2; a^2+b^2=c^2/2+2mc^2。 (此定理用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可以證明)。

10. 阿波羅尼斯圓性質(zhì)

阿氏圓是阿波羅尼斯圓的簡稱,已知平面上兩點A、B,則所有滿足PA/PB=k且不等于1的點P的軌跡是一個以定比m:n內(nèi)分和外分定線段AB的兩個分點的連線為直徑的圓。這個軌跡最先由古希臘數(shù)學(xué)家阿波羅尼斯發(fā)現(xiàn),故稱阿氏圓。

應(yīng)用:可知阿氏圓上任意一點Р到點A和點B的距離比都是定值k,那么在證明過程中可以用這個原理,就是說如果我們知道了圓上一點到直徑上兩定點的距離比,那么就可以知道圓上另一點到兩定點的距離比。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