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虔州酒廠,贛州虔州藝校是高中嗎

本文目錄一覽

1,章貢王酒的章貢王酒的由來

大凡,老贛州人沒有誰沒聽過關(guān)于“楊救貧十字街口開井,縊頸盧王”的傳說的。這個傳說,說的是五代時,楊救貧為盧光稠占卜風(fēng)水后,盧光稠擔(dān)心楊救貧再為別人占卜風(fēng)水而壞了自己稱霸帝業(yè)之大事,遂以毒酒逼楊飲之,楊倉皇逃至于都藥口,不想藥性發(fā)作而死。臨死前,楊救貧囑徒弟回到虔州城,騙盧光稠要在城里幾個十字路口掘井,楊救貧所占卜的風(fēng)水方有靈驗。盧果然上當(dāng),在四個十字路口掘了東門井、皇華井、四賢坊井、太陰井。傳說的真?zhèn)挝覀儧]有必要去講求計較,但,東門井卻從此滋潤虔州百姓千百年。民國時期,東門井有了一則更為生動的故事。這一時期,贛州城流行“大碼頭的水,二城門的風(fēng),營角上的嘴,忠節(jié)營的鬼,東門井的酒……”等“贛州之最”。“東門井的酒”說的正是今天贛州酒業(yè)公司的前身——源于清末、盛名于抗戰(zhàn)時期的萬源酒棧生產(chǎn)的佳釀。釀酒之源正是東門井水。那時,東門井,水涌如潮,甘洌可口。借著井水的美妙,做出的酒竟然清醇滋潤,好喝得很。從此,贛州的白酒開始響名起來。1952年1月,在萬源、文翰閣、老大成三家酒棧合股經(jīng)營后改名為“萬源協(xié)記”的基礎(chǔ)上,國家以贖買形式,4000多元折價買下,創(chuàng)辦了國營贛州釀酒廠,后為贛州酒廠,亦即今天的贛州酒業(yè)公司。據(jù)說,便是若干年后,贛州酒廠生產(chǎn)的老章貢酒用的水仍是東門井的井水。

章貢王酒的章貢王酒的由來

2,贛州虔州藝校是高中嗎

屬于半中專半高中類型,高中也是屬于招收特長生的,是一所美術(shù)類職高學(xué)校,既招收高中生又招收中專生,可以參加統(tǒng)考的。

贛州虔州藝校是高中嗎

3,贛州四大黑廠是哪四個

贛州,江西省下轄地級市,為全國稀有金屬產(chǎn)業(yè)基地和先進(jìn)制造業(yè)基地、首個“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是內(nèi)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等美譽,世稱“客家搖籃”。[1]東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龍巖市,南至廣東省梅州市、河源市、韶關(guān)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連江西省吉安市和撫州市;擁有八境臺、郁孤臺等景點。1971年1月,贛州專區(qū)改稱贛州地區(qū);1998年12月,經(jīng)批準(zhǔn)贛州地區(qū)撤地改市;1999年7月,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2021年5月21日,“2021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發(fā)布,贛州位列第82位。建制沿革贛州形成行政區(qū)的歷史悠久。三國·吳嘉禾五年(236)設(shè)置相當(dāng)于市一級的行政機(jī)構(gòu)——廬陵南部都尉。宋代分設(shè)南安、贛州兩個政區(qū),簡稱“南贛”。又因地處贛江上游、江西南部,并于清康熙年間和民國初先后置分巡贛南道和贛南道,亦俗稱“贛南”。[4]秦漢三國秦統(tǒng)一六國后的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贛南屬九江郡。公元前214年,秦發(fā)大軍50萬分五軍南下五嶺,其中一軍駐守庾嶺界,設(shè)立南壄縣,隸屬九江郡。這是贛州境內(nèi)建立政權(quán)之始。兩漢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南壄屬楚。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壄縣隸屬之。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滅楚,贛州開始被西漢王朝所管轄。漢高祖六年(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縣,轄18縣,其中贛南3縣隸之:南壄縣(約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約轄今章貢區(qū)、贛縣、興國等地)、雩都縣(約轄今于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yuǎn)、尋烏等地)。其中贛縣、雩都縣為新增設(shè)縣。西漢末年(9~23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贛南3縣隸之。東漢建武元年(25年),九江郡復(fù)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3縣仍隸之。建安五年(200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3縣隸廬陵郡。三國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南部都尉,隸揚州,治于都。領(lǐng)雩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陽都、揭陽(析于都白鹿?fàn)I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后改為揭陽)、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7縣。兩晉隋唐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晉太康三年(282年),撤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將南野并入南康領(lǐng)6縣。晉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晉太康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于葛姥城(今章貢區(qū)虎崗一帶)。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qū))。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南朝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yuǎn)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屬于洪州總管府。平固并入贛縣、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寧都。隋開皇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shè)石城場,并入寧都。虔州轄贛縣、雩都、南康、寧都4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虔州隸江南道,轄縣沿襲隋制。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fù)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領(lǐng)5縣。神龍元年(705年),復(fù)置大余縣,虔州領(lǐng)6縣。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鎮(zhèn)。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鄉(xiāng)和信豐一里復(fù)置安遠(yuǎn)縣,虔州領(lǐng)7縣。天佑元年(904年),從雩都縣分出象湖鎮(zhèn)置瑞金監(jiān)。五代十國后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開平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jiān)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lǐng)11縣:贛縣、于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yuǎn)、上猶、瑞金、龍南、石城。兩宋元明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fù)為虔州。大平興國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zhèn)7鄉(xiāng)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于都分出縣東南6鄉(xiāng)于九州鎮(zhèn)置會昌縣,虔州轄13縣。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lǐng)10縣,為贛南分設(shè)兩個政區(qū)之始。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稱為贛),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fù)名為龍南。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lǐng)縣如舊。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shè)分巡嶺北道于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于贛州,稱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余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lǐng)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shè)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tǒng)于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yuǎn)、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萬歷四年(1576年),以安遠(yuǎn)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lǐng)12縣,南安府領(lǐng)4縣。清史民國清順治十年(1653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撤銷南贛守?fù)岷脱病⑹貎傻?。康熙十年?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shè)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qū)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設(shè)縣,省直接下轄縣。民國三年(1914年),江西設(shè)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州屬贛南道,道治贛縣,轄贛縣、于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yuǎn)、長寧(現(xiàn)尋烏縣)、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17縣。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贛南道,省直接轄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省劃為13個行政督察區(qū),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督察行政區(qū)。興國縣歸第九行政督察區(qū)。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余6縣,行政督察專署駐贛縣。第十二行政督察區(qū)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于都、會昌6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都。第十三行政督察區(qū)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yuǎn)、尋烏5縣,行政督察專署駐寧都。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督察區(qū)合并,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駐大余,后遷贛縣,轄11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改劃為8個行政督察區(qū),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督察行政區(qū)。第四行政督察區(qū)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yuǎn)、尋烏11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贛縣;第八行政督察區(qū)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于都、興國7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都。1949年5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進(jìn)入南昌,隨后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國民黨的江西省政府南遷贛縣。不久國民黨在贛州的統(tǒng)治隨著人民解放軍攻克整個贛南而宣告結(jié)束。此外,在1929至1934年間,贛南大部分地區(qū)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根據(jù)地。各地先后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并于1934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贛州四大黑廠是哪四個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