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天下不歸蜀國?

《三國演義》有一句流傳后世的話叫做“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這句話在后世的知名度有多高?凡是稍微知道點三國的,沒有人不知道這句話。問題回來了,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真就有那么厲害?其實說白了,這不過是當時,一群在荊州不得志的文人互相之間的吹捧而已。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當時的人物對象和時代背景:人物對象是誰呢?換句話說就是說這些話的人都有誰?這句話中的兩個主人公又是誰?這些我們應(yīng)該都知道,臥龍鳳雛代表諸葛亮和龐統(tǒng),說這些話的人分別有徐庶、崔州平、石廣元等人。那么這些人所處的背景時代是什么?在北方有兩大軍閥,袁紹和曹操,他們之間手底下人才眾多,尤其是官渡之戰(zhàn)曹操剪滅袁紹之后,更是統(tǒng)一了整個北方地區(qū),冀、青、幽、并、徐、兗、豫,六州之地的人才已經(jīng)悉數(shù)歸于曹操帳下。荊州劉表的帳下又有蒯、蔡、黃、龐四大家族的人員分布朝堂;江東孫權(quán)又有東吳門閥以及逃亡江東的避難人士,這些人又支撐起了一個孫吳割據(jù)政權(quán);益州劉璋和漢中張魯更不用說,主子本身沒有什么大志向,而本土集團又不會允許外來人員分奪他們的固有利益。

剩下的就是一些中國戰(zhàn)區(qū)之外的小股勢力,諸如涼州的韓遂、馬超,遼東的公孫康等割據(jù)政權(quán)。諸葛亮、龐統(tǒng)、徐庶等人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之下生存的人員,不管是他們看上或者看不上的主子,不管他們投靠誰,也只能被賞賜一個小到毫不起眼的官職,從此按部就班直到退休,因為不管哪一方政權(quán),朝堂上的固有利益已經(jīng)被世家大族所牢牢占據(jù),他們根本不可能允許一個空降的外來人員分奪他們的蛋糕。這對于志在九霄,想要鯤鵬展翅,名垂青史的諸葛亮的那些朋友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留給他們的選擇就是,投曹不是,投孫不是,投劉(劉表)也不是,然后憤懣之余就經(jīng)常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然后聊著聊著就編出一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狂語,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群不得志的文人吹捧、取笑、欣賞而已,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這是一群懷才不遇的知識小憤青。所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真沒三國演義和后世傳的那么厲害,那么神乎其神。

一個評論在每一個時代想要站住腳,就必需得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大才評論才行,就當時情況來看,諸葛亮、龐統(tǒng)的能力別說得到外界的認可,就是外界都壓根兒不知道,世上有臥龍鳳雛這么一號人。

臥龍、鳳雛有才固然不假,但是并沒有后世流傳的那么厲害,我們以此評語來估算一下曹操、劉表、劉備、孫權(quán)聽到這么一句話的心里反應(yīng)。他們剛聽到這句話時,肯定會無一例外的感到驚訝,畢竟臥龍鳳雛不是什么人都敢以此自居的,驚訝過后就開始進行冷靜思考,臥龍鳳雛是誰?家居何方?年齡多大?生平業(yè)績?誰評論的這句話,一系列問題就會涌上他們的腦海,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一群小年輕不知天高地厚而已,然后忘掉。至于諸葛亮能被劉備相中并三顧茅廬,那是因為當時的劉備沒有可以選擇的籌碼,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tài)度決定試試,結(jié)果第一次沒有見到,第二次還是沒有見到,這種挫敗感就加大了劉備的好奇心和征服欲,第三次見到后,諸葛亮也就順理成章的出山,最后也才開始真正走入人們的視線。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