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龍船是哪里的,再現(xiàn)皇家歷史文化

二、“彼可取而代也”,是英雄氣概是真性情?當年,秦始皇帝出游會稽,乘坐大秦帝國的皇家龍船橫渡浙江,那威風八面的儀仗隊伍,想來必然是浩浩蕩蕩、排場奇大。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xiàn)代人的明星夢、名人夢、富豪夢……大約和項羽當日當時的皇帝夢也差不多吧!只不過,現(xiàn)代人是向往燈光閃耀的舞臺、名揚四海的背景、奢靡浮華的生活;而項羽追求的是前呼后擁的威嚴罷了。

二月二龍?zhí)ь^是什么意思?

謝邀,二月二龍臺頭,是從古代留傳下來的一種民俗,也稱″龍節(jié)″因為龍在古代被人們視做是一種圖騰,是吉祥的化身,它可以保佑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至于為什么把二月二做為龍節(jié)呢?是因為進入農(nóng)歷二月份,己經(jīng)是仲春了,過了雨水,預(yù)示著真正的春天己經(jīng)到來,而經(jīng)過冬眠的動質(zhì)物開始復(fù)蘇。龍做為動物之首,也會從這一天開始進行活動。

也就是民間傳說的"龍臺頭"。在我國長江以北廣大地區(qū)把這一天視做是一年來好運的開始,于是人們就到理發(fā)店讓理發(fā)師給洗頭剪發(fā),暗喻去掉晦氣,開始揚眉吐氣,一切順利。還有些地方認為這一天是龍王爺出巡的日子,于是到龍王廟里燒香祈禱,讓龍王爺保佑一年來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一些傳說和民俗。希望你能了解更多有關(guān)知識。

中國人為什么被稱為“龍的傳人”?

中華文明,"龍的傳人",華夏幾千相傳下來的。中國人稱"龍的傳人“,來源于古代的圖騰傳說。相傳,黃帝統(tǒng)一中原以前是"熊“中國為稱“龍的傳人"為圖騰的。戰(zhàn)敗蚩龍統(tǒng)一中原后,黃帝為了安撫歸附的部落"橋"。黃帝葬橋山,正說明黃帝對母族圖騰的崇奉。實際"龍"的圖騰是黃帝父族和父母族相結(jié)合的。以后打敗了炎帝,兩個部形成夏族的主體部分,而我們將自己的國家"華夏",而我們的祖先被為華夏人。

真正華夏祖先,古代帝王畫像。畫有伏羲,祝融,黃帝,唐堯,夏禹,等其中九位人頭人身,唯獨伏羲氏形象奇異并且和女媧畫在一起,兩人都人身龍而龍尾,是由龍轉(zhuǎn)化來的,而我國古代神話中,說人類由伏羲與女媧結(jié)合而來的,人類當然邊就是龍的子孫稱為"龍的傳人"。中國人是龍的傳人說法,北京大學的劉豐教授認為:上古時期的伏羲和女媧氏族圖騰均為蛇,后而漸漸由蛇演變?yōu)辇?,所以中國人的觀念里,所有都有共同祖先,這個祖先就龍,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七十余戰(zhàn)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身死國亡:西楚霸王項羽該如何評論?

作者:史遇春一、倘使書劍有成,未知情勢何如?應(yīng)該說,用看失敗者的眼光來看項羽人生的全部,這完全是不公平的。但是,無論是在過往歷史的長河中,還是在現(xiàn)今人生的舞臺上,眾人所看的,基本上也就只是一個結(jié)果,至于過程如何,大家一般都會忽略。所以,以成敗論英雄,這已經(jīng)成了慣常的手法。很多時候,沒有多少人會以十足的耐心,去研讀你生平的眾多事件、去追尋你一輩子走過的那些個足跡,然后,再給你一個相對公允的論斷。

項羽的悲劇,就是他失敗了。雖然,項羽的戰(zhàn)績,也曾有百戰(zhàn)百勝的記錄;雖然,項羽的生平,也曾轟轟烈烈、意氣洋洋;雖然,項羽的身上,也曾有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雄壯威武。但是,最終的失敗,導致項羽丟掉了性命,也使得他在歷史的彩頁上讓一些人覺得暗淡無光?;剡^頭來看歷史,再去批評項羽,有時候,我都會覺得有些不忍。

因為,失敗已經(jīng)是對項羽最大的懲罰了。但是,關(guān)于項羽的事,我們又不得不說。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讀完歷史的書頁之后,我們需要檢視,通過這歷史,我們是否有所得?我們能否吸取項羽的教訓?這樣說,似乎讓讀史陷于功利,其實,未必這樣,目的很簡單,就是不要停止思考。我們絕對不是要宣揚雞血式的“偽成功學”,我們也不是要大家勵志去做劉邦,只是看能不能有助于小我的提升,人生的開闊。

如此,而已。項羽年少的時候,先去學習讀書寫字,沒有定性,半途而廢;接著,又去學劍術(shù),沒有耐心,中道而輟。因為書劍無成,家里的大人批評項羽,他自己倒是振振有詞:讀書寫字,只要能畫出自己的名字,寫字讀書,只要能夠認識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學多了也沒有什么用處。劍術(shù)學得再好,也只能在一對一的場合發(fā)揮作用,一次也就只能解決一個人的性命,沒啥意思。

大丈夫在世,要學就要學那些可以阻擋千軍萬馬的本領(lǐng)。家里的大人一聽,覺得這孩子雖然有些歪理邪說,但是,也找不出反駁的語句。仔細一斟酌,這孩子還真有些意思,倒不如教他點兵法,說不定他長大就能成為軍事領(lǐng)域的專家。家里的大人正好也是行伍出身,對兵法深有研究,于是,他便開始教項羽兵法。剛開始,項羽覺得兵法很有學問,他也興趣滿滿。

可是沒有學多久,對兵法粗知一二之后,項羽又不愿意學了,就這樣,兵法學了個半茬子就又荒廢了。這就是項羽早年一段簡單的個人經(jīng)歷。猜想,如果項羽后來成功,那么,早慧、神童、天才的好名聲必然少不了他的??上У氖牵椨饹]有成功。所以,大家就都用不成功的最終結(jié)果來看這件事。中國人向來就有一個習慣,那就是:一旦一個人成就了一些功業(yè),這功業(yè)無論好壞,只要這功業(yè)促成了這個人成了名人,那么,后人在抒寫或者談?wù)撈淙说臅r候,總喜歡給他們加上奇異、聰慧、特別等等各式各樣奇怪的大尾巴。

當這些名人們拖著他們的大尾巴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的時候,就仿佛是在告訴大家:看看,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名人就是名人。很多時候,為了神乎其神,更有甚者,幾乎把名人的出生或早年寫成了志怪。我們一定要打破那種對所謂名人神魔式的迷思。其實,名人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很多名人,小時候,大多也都平常如我輩,他們也會尿褲子,也會流鼻涕。

很多時候,那些名人的成名,也都只是歷史的偶然,實在不值得迷信!說到這里,我們再看看上文的主角項羽。說白了,項羽年少的時候,也就是一個“干啥啥不成”的主兒:讀書學習,半途而廢,不成;習練劍術(shù),中道而輟,不成;研習兵法,未竟而荒,不成。其實,就連風云一時,喑唔叱咤的項羽,年少時,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再聯(lián)系項羽的人生結(jié)局,兵敗垓下,自刎身亡,也還是一個“不成”。

雖然如此,我也無意再苛責古人。在我眼里,項羽還算得上是一失敗的英雄,盡管他的一些殺伐我不認可。與其對應(yīng):在我眼里,劉邦只能說是一個成功的無賴,盡管他的很多行為我很佩服。依我愚見:項羽無恒以成書劍,也就無恒以征天下。他的失敗早就擺在我們面前了。項羽最讓人鄙視的就是,進入咸陽之后,虜子女,焚宮室;屠城、奪財,真是一副土匪做派。

設(shè)使項羽當年學習劍術(shù)有成,或許可以減少他的戾氣;設(shè)使項羽當年讀書寫字有成,或許可以減少他的暴虐。二、“彼可取而代也”,是英雄氣概還是真性情?當年,秦始皇帝出游會稽,乘坐大秦帝國的皇家龍船橫渡浙江,那威風八面的儀仗隊伍,想來必然是浩浩蕩蕩、排場奇大。中國人向來是喜歡看熱鬧的,自古及今皆然。這一次,秦始皇帝的出游,自然也引來了大批好奇民眾遠遠地、偷偷地觀望。

大家都非常想見識一下皇家的威儀莊重與氣象雄渾。項羽家的大人帶著項羽,前去看秦始皇帝巡幸游行的隊伍。項羽看著眼前這出行隊伍的龐大、隨行人員的眾多、皇家侍衛(wèi)的嚴整、彩旗錦帳的眩目……這前所未見的盛景,讓項羽打心底里十分地羨慕。有話不說,那完全不是項羽的風格??吹竭@氣勢恢宏的皇家陣仗、項羽不禁脫口而出:“我可以取代那個高高在上的家伙,坐坐他的位子。

”項羽這話一出口,差點沒把家里大人的膽汁給嚇得當場吐出來。后來,在項羽的殺伐生涯中,隨著戰(zhàn)功的日益顯赫,大家就越來越覺得項羽的功績,是有先兆的、是有神賜的、是有天助的,因為項羽當年首次看到皇帝時,他說的那話就非同尋常、就大氣磅礴、就有王者之風。歷史學家關(guān)于項羽的這句話,也重重的記了一筆。這一筆,不但活畫出了項羽的個性,而且讓讀史的人因這句話而對項羽的王霸氣象贊賞不已。

其實,真實分析起來,項羽說這話,似乎也沒有什么值得揄揚的。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在自己都不知道后果如何的情況下,說了一句瘋話,似乎也不需要大驚小怪的。還記得丹麥安徒生著名童話《皇帝的新裝》里面的那個小孩子嗎?這里的項羽,多少有點那個童話中小孩子的味道。雖然,項羽沒有那小孩的天真無邪,但是,項羽魯莽中透漏出來的直率,也是一種值得肯定本真流露。

或許是讀書未成吧,在項羽的思想意識中,那種中規(guī)中矩的道義束縛,那種小心翼翼的處世哲學,那種君君臣臣的禮教大防,那種不能僭越的律令底線……等等,對于項羽而言,都是不在意下,未存心上的。所以,項羽的講話,直率之外,還有一種不受禁錮的灑脫。其他人心里怎么想,大家都不知道,因為他們口上也不會說。項羽心里那么想,口上就那么說了。

“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這在別人,是想都不敢想,或者只會偷偷地想、生怕人知;在項羽,這也沒有什么,你嬴政做得,我也做得。阿Q不是有句名言嗎:“和尚動得,我動不得?”設(shè)使項羽親歷過坑殺儒生的場面,他的講話會不會這么無所顧忌,也未可知。另外,從社會現(xiàn)實的角度看,項羽那么說,并沒有什么可稀奇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xiàn)代人的明星夢、名人夢、富豪夢……大約和項羽當日當時的皇帝夢也差不多吧!只不過,現(xiàn)代人是向往燈光閃耀的舞臺、名揚四海的背景、奢靡浮華的生活;而項羽追求的是前呼后擁的威嚴罷了。

三、“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是心懷故土還是格局不足?項羽率領(lǐng)軍隊占領(lǐng)咸陽之后,或許是為了呈一時匹夫之勇,或許是為了讓士卒在野蠻的燒殺之中搶掠并占有財物——以此來犒賞屬下的征戰(zhàn)之苦,無論他們當時是出于何種考慮,造成的最終結(jié)果就是:“秦宮皆以燒殘破”。這一結(jié)果,據(jù)說是項羽不愿依托咸陽以爭取天下并決定離開咸陽的原因之一。

秦人據(jù)有秦地已好多世代。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定都咸陽。這咸陽,既有軍事上的駐守防御的優(yōu)勢,又有大秦帝國苦心經(jīng)營建立起來的基業(yè)。在天下未定,戰(zhàn)亂未平的時候,依憑此地以為根本,一定是當時逐鹿者心所向往、夢寐以求的美事。項羽似乎就沒有那么想!難道項羽就不知道據(jù)咸陽以經(jīng)營天下嗎?難道秦宮殘破就不可以再修再建了嗎?項羽帶領(lǐng)江東子弟,用血汗打下咸陽,竟然沒有別的計議謀劃,只想滿載財物,準備歸去!這樣看來,項羽還真有點鼠目視物的味道,很是令人費解。

其實,也不用費盡心思猜測。原來,攻占咸陽,一番燒殺搶掠之后,項羽的離開,是因為他“又心懷思欲東歸”。這樣看起來,項羽真是有些可笑,大丈夫征戰(zhàn)天下,經(jīng)營四方,何處不可以為家?況且秦地有諸多可安定天下、平復(fù)江山的利好!所謂“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無處不青山”的氣度,項羽怕是一輩子都無法理解的,這或許也是受項羽的胸懷所限吧。

眼看“萬里江山將歸楚”的時候,項羽又說:“富貴不歸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個看起來,項羽真是可笑、真有些小兒之見!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說出這樣的漏氣的話來,倒真是辱沒了“霸王”這個大氣的名號。猜想,據(jù)咸陽以征伐天下的念頭,或許也在項羽的腦袋中閃現(xiàn)過,只是,這個時候,項羽首先想到的,或許是“富貴還鄉(xiāng)”,余者均在其次。

果真如此,想想覺得,項羽真是可憐又可悲!原來,項羽用力廝殺、舍命拼搏地征戰(zhàn),僅僅只是為了在鄉(xiāng)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花衣服”、賣弄自己的錦繡裹體!這話一說,真是使這位英雄失色,讓庸人掩笑。說難聽一點,這種想法,完全是一副暴發(fā)戶的嘴臉。不說別的人,就說說劉邦吧!劉邦占有天下,據(jù)長安以為都,他的鄉(xiāng)人就不知道啦?劉邦在平定天下、建立大漢的基業(yè)之后,再以天子的身份返鄉(xiāng),就不榮耀了?他的光彩就失色掉漆啦?笑話項羽的人說得實在是好啊:所謂楚人“沐猴而冠”,真是傳神!項羽穿戴再好、綾羅錦繡、披金戴銀……無論怎么收拾,也不過是一只模仿人樣的猴子罷了。

四、斗力還是斗智,項羽與劉邦交手的細節(jié)中已見端倪?有一次,楚軍與漢軍對壘。當時的情勢是:只要漢軍出戰(zhàn),那么楚軍就有全勝的把握;只要漢軍堅壁不出,不但可以保全自己的實力,還可以消磨盡楚軍的耐心、消耗完楚軍的糧草。楚漢兩家對戰(zhàn)的實際情況,雙方的決策者和領(lǐng)導層都心知肚明。項羽明白,只要想方設(shè)法激怒對方,讓漢軍傾巢而出,那么,楚軍就可以一舉打敗漢軍,取得戰(zhàn)事的主動權(quán)。

所以,項羽就讓屬下連續(xù)出兵,在漢軍的陣前不間斷地羞辱、叫罵。而另一邊,劉邦也不是吃素的。他心里十分清楚,只要固守營壘,絕不出戰(zhàn),那么,楚軍很快就得放棄進攻,另尋出路。所以,劉邦嚴格要求自己的部屬,無論楚軍怎么挑釁、怎么叫罵、怎么侮辱,都不能上當,都不可以出戰(zhàn),違者軍法處置。大家都知道,項羽是個暴脾氣,而且,他也是公認的急性子。

當時的狀況正如上文所言:不戰(zhàn)對劉邦有利,干等對項羽不利。楚軍的戰(zhàn)士叫了好幾天的陣,自己罵得也有點沒意思了,漢軍就像沒事人一般,在營壘之內(nèi),該干啥干啥,完全不受楚軍的影響和干擾。項羽一看,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再拖下去,只能對楚軍不利,不但消磨士兵的耐心,而且會消磨眼下正旺的士氣。所謂,氣難聚而易散,項羽不得不為后續(xù)的情勢謀劃。

為了身先士卒,鼓舞人心,項羽決定親自出馬,前去叫陣。他收拾好披掛,帶了武器,飛身上馬,跑去劉邦的陣前,扯開嗓子,對劉邦喊話:“嗨,哥們!你看如今天下紛紛擾擾,都這么些年了,人民不得安生、社會無法穩(wěn)定,這全都因為我們兩個,不如你出來,我們兩個單挑,誰贏了誰說了算,不要再禍害天下的老百姓了!”項羽雖然是在誑劉邦出戰(zhàn),但是,他話說得很真誠,分析得也有道理,挑釁地也不動聲色。

劉邦精著呢,他才不會著了項羽的道。劉邦回答項羽到:“老哥,我看你還是回去歇著吧,我這人只知道用腦子,不懂得使蠻力氣?!表椨鹨宦犨@話,氣得夠嗆,真是七竅生煙不足以狀其怒?。№椨饘顚嵲跊]有辦法時。他動之以情地說教、不動聲色地挑釁,他還提出了用單挑來解決爭端的辦法。但是,劉邦不是傻子,他知道眼前這位,是有名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漢子;經(jīng)過多次交手,他曉得西楚霸王不是浪得虛名;遭遇多次失敗,他明白項羽的英武厲害。

所以,四兩撥千斤,劉邦簡單一兩句,就夠項羽生氣三五天的。想想,劉邦在逃命途中可以把親生子女孝惠帝、魯元公主推下車,以保證自己不受連累、以保證自己能夠順利逃命,這個時候,面對武藝高強的項羽,他更不會拿自己的生命去開玩笑的!僅此一點,楚漢之間的成敗,似乎多少已見端倪!五、喑嗚叱咤的西楚霸王,竟然也會落下男兒淚?垓下被圍時,項羽竟然落了淚!想想,項羽以一介武夫,經(jīng)過無數(shù)戰(zhàn)事,最盛時號令群雄,困頓時尚有半壁江山,其威武剛硬、喑唔叱咤之勢,一定如同那萬鈞雷霆。

誰能想象,被圍垓下,竟然對美人而泣下。英雄末路,甚是可憐??!這對美人而流下的淚水,證明這錚錚鐵骨的漢子,也是一個多情的人,一個癡情的人!項羽垓下絕唱中云: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烏騅馬跟隨項羽,征戰(zhàn)多年,沖殺縱橫,功勞不小。項羽死意已決,心中放不下的,有他的戰(zhàn)馬。天不佑人,馬又何辜???當然,項羽最放心不下的是美人虞姬。

烏騅馬舍不得,或許還可以用它是個物來搪塞?可是,虞姬呢?虞姬要怎么辦呢?她可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而且還是一個和自己感情甚篤、不離不棄的愛人?。繛躜K馬舍它不得,狠下心,也就舍了。虞姬更是舍她不得,再怎么狠心,還是舍她不得??!記得《論語·鄉(xiāng)黨》里有言: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問人不問馬,是把人作為第一位的,是仁者愛人的大度與開闊。

項羽舍不得馬更舍不得人,是他粗豪之中的細膩。面對烏騅馬和虞美人,項羽落下的淚,所流露的更多的是英雄氣短時的兒女情長。六“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這是不是在推脫?項羽死前,把自己的失敗歸因于上天,說是上天要滅他,人是無能為力的。項羽對自己總結(jié),應(yīng)該是有所思索才說出來的,大概不會是信口開河的應(yīng)付之詞。由于項羽的最終結(jié)局是失敗,所以,很多人就以失敗來看項羽。

他們認為項羽臨終前對自己的總結(jié),是一種卸責、是一種推脫。這類論斷,將項羽之敗的主要原因開列如下:(一)鴻門宴不殺劉邦;(二)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三)婦人之仁;其實,這些論斷,就項羽失敗的結(jié)果看,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仔細分析,似乎并不全是這樣。(一)鴻門未殺劉邦,后面也還有再殺的機會嘛;(二)沒有用范增,不說其他人可用,就是項羽自己,也是很有謀略的人啊;(三)如果說婦人之仁,這個范圍有點大,不但項羽有,劉邦大概也有。

從史實來看項羽的失敗,還真有形勢不利的因素。即使項羽不用范增;即使鴻門未殺劉邦;但是,如果大司馬曹咎聽從了項羽的策略謀劃,謹守成皋,不使?jié)h軍向東,那么,項羽的失敗,也不至于這么迅速。說不定,項羽就能夠運天下于其指掌之中。這還真是未可知的事情??!僅從這個角度看,項羽歸敗於天,也不見的完全就是自我卸責、就是推脫了。

七、渡江還是不渡江,這的確是個問題?項羽自殺前,笑著說到:“既然是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做什么呢?”“想當初,我?guī)ьI(lǐng)著八千名江東子弟橫渡大江、一路西行,時至今日,八千子弟所剩無一,我就這么孤零零一個人回去,即使家鄉(xiāng)的父老抬愛我、可憐我,仍然擁戴我為王,我又拿什么臉面去見鄉(xiāng)親?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父老?”“假使我硬著頭皮、厚著臉皮回去,父老鄉(xiāng)親不怪罪我,不議論我,難道我獨處時就能夠心安理得?難道我自己內(nèi)心就沒有半絲愧疚?”項羽嗜殺,的確是十分可惡的事情!但是,時事離亂,戰(zhàn)爭頻仍,處于如此的歷史時期、處于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從項羽的一生看其為人,項羽仍可以稱得起是天地間的一位英雄。

死前的那番言論或者獨白,一點都不失大丈夫的氣概,讀來悲戚之余,也會生可佩、可嘆之情!項羽如果在此時此地不以自殺的方式結(jié)束其生命,那么,大約就很難成就這么一個傳唱千古的男兒形象??v使不死,又有何面目見父老?又如何能無愧于這火辣辣的一顆心?想后世,又有多少人能夠拋出這錚錚作響的豪語?想后世,又有多少人能夠敲響這聲聲動心的鐵板音?(全文結(jié)束)這是我的頭條號網(wǎng)址: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guān)注!。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