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是世界上最為知名的烈性酒之一,我國白酒的產量占據了世界烈性酒產量的近40%,但是我國白酒在國際市場上卻經常面臨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國際市場占有量不足8%,如何讓白酒走向世界是我國政府和白酒企業(yè)都在摸索的問題。
中國白酒在英語里應該怎么表述?近日,記者隨“‘一帶一路’中外媒體跨境采訪調研行”的同行在五糧液集團采訪時,有關負責人給出答案:近年來,有關白酒的英文研究文獻都趨于使用白酒的漢語音譯“baijiu”。“朗姆、伏特加等名酒的專用通名都來自于原產國語言,為什么中國白酒就不能用漢語名走向世界呢?”
這的確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中國白酒產量占全球烈性酒產量的比例近40%,但國際市場的份額卻不到8%。白酒如何融入世界,是中國酒業(yè)當前普遍面臨的“痛點”。解決這個難題,顯然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涉及工藝、營銷、貿易等產業(yè)鏈上的方方面面。與國內高校聯(lián)合構建全球首個白酒語料庫、合作編輯中華白酒文化漢英詞典,以打通語言障礙為抓手,五糧液集團正在從文化的角度進行探索?!斑@真是奇妙的‘化學反應’!”一位隨行的外國記者這樣感嘆。
記者不由聯(lián)想到一則頗具“喜感”的新聞:近日,《牛津英語詞典》收入了一個詞條“addoil”,其含義,正是漢語中用于鼓勵的“加油”。在英語里,“加油”當然有更地道的表達。此外,與“好久不見”等字面翻譯完全對應的“中式英語”,也早已被收入該詞典。語言是思維的產物,也是文化的載體。越來越多的“中式英語”被權威的英語研究機構認可,顯示的是中國文化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得到理解和認同,也見證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觀摩這種互動,不僅僅是通過英語這扇窗。當前,“漢語熱”風靡世界。美國中小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出現(xiàn)了“爆炸式增長”。從2009年到2015年,美國中小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翻了一番;法國10年間學習漢語的中小學生人數(shù)翻了四番,漢語已成為初、中等教育階段位列西班牙語、德語、意大利語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語”;在德國,漢語已經是許多州的中學會考科目;2016年以來,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亞、喀麥隆、贊比亞等非洲國家紛紛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據統(tǒng)計,目前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已從2004年的近3000萬增長到了1億。
有專家認為,中國白酒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要想讓白酒作響國際市場,就要加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兩者相輔相成讓世界更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