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guān)于重陽節(jié)的古詩
說到關(guān)于重陽節(jié)的詩歌,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唐代詩人王維的那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千古名句。 是的,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應該說是歌詠重陽節(jié)的最為有名的一首詩。全詩如下: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既寫出了古代重陽節(jié)的習俗和風情——登高、插茱萸,也飽含了詩人那種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 還有一首詩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其中也寫到了重陽,請看——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題中雖然沒有“重陽”“九月九日”字樣,但內(nèi)容寫到了“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古代文人墨客,最喜歡飲酒賦詩,李白就號稱“斗酒詩百篇”。而重陽節(jié)不僅可以飲酒,還可以賞菊,而這都是引發(fā)詩性的催化劑,所以,古代詩人幾乎沒有不寫到“重陽”或以“九日”命題的。 古代歌詠重陽節(jié)的詩歌不可勝數(shù),下面摘取影響較大的詩歌如下,供大家欣賞。九日 王勃 九日重陽節(jié),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九日得新字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 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九日言懷 令狐楚 二九即重陽,天清野菊黃。近來逢此日,多是在他鄉(xiāng)。 晚色霞千片,秋聲雁一行。不能高處望,恐斷老人腸。九日 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綠秋山明。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九日龍山飲 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九日登山 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fā),遂結(jié)城南期。筑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shù)礼T夷。靈仙如仿佛,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后登此臺,愿言長相思。重陽日至峽道 張籍無限青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家。 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重陽 高適 節(jié)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百年將半仕三已, 五畝就荒天一涯。豈有白衣來剝啄,一從烏帽自欹斜。 真成獨坐空搔首,門柳蕭蕭噪暮鴉。嘆庭前甘菊花 杜甫 檐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熳開何益。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jié)根失所纏風霜。九日 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于人既無分, 菊花從此不須開。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往,干戈衰謝兩相催。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諸兄弟作) 白居易 病愛枕席涼,日高眠未輟。弟兄呼我起,今日重陽節(jié)。 起登西原望,懷抱同一豁。移座就菊叢,糕酒前羅列。 雖無絲與管,歌笑隨情發(fā)。白日未及傾,顏酡耳已熱。 酒酣四向望,六合何空闊。天地自久長,斯人幾時活。 請看原下村,村人死不歇。一村四十家,哭葬無虛月。 指此各相勉,良辰且歡悅。九日登巴臺 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臺。旅鬢尋已白,鄉(xiāng)書久不來。臨觴一搔首,座客亦裴回。九日醉吟 白居易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嘆時論倚伏,懷舊數(shù)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xiāng)。九日題涂溪 白居易 蕃草席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重陽席上賦白菊 白居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九日登高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雨歇亭皋仙菊潤, 霜飛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謾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重陽日鄂城樓送屈突司直 劉長卿 登高復送遠,惆悵洞庭秋。風景同前古,云山滿上游。 蒼蒼來暮雨,淼淼逐寒流。今日關(guān)中事,蕭何共爾憂。九日題蔡國公主樓 劉長卿 主第人何在,重陽客暫尋。水馀龍鏡色,云罷鳳簫音。 暗牖藏昏曉,蒼苔換古今。晴山卷幔出,秋草閉門深。 籬菊仍新吐,庭槐尚舊陰。年年畫梁燕,來去豈無心。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和賈主簿弁九日登峴山 孟浩然 楚萬重陽日,群公賞宴來。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 逸思高秋發(fā),歡情落景催。國人咸寡和,遙愧洛陽才。重陽日賜宴曲江亭,賦六韻詩用清字 李適 早衣對庭燎,躬化勤意誠。時此萬機暇,適與佳節(jié)并。 曲池潔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氣滿,臺殿秋光清。 朝野慶年豐,高會多歡聲。永懷無荒戒,良士同斯情。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志,因示群官 李適 爽節(jié)在重九,物華新雨馀。清秋黃葉下,菊散金潭初。 萬實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歡心暢遐邇,殊俗同車書。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鏘鏘間絲竹,濟濟羅簪裾。 此樂匪足耽,此誠期永孚。重陽日即事 李適 令節(jié)曉澄霽,四郊煙靄空。天清白露潔,菊散黃金叢。 寡德荷天貺,順時休百工。豈懷歌鐘樂,思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資始終。未知康衢詠,所仰惟年豐。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上菊花壽酒 上官昭容 帝里重陽節(jié),香園萬乘來。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杯。 塔類承天涌,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崔日用 紫宸歡每洽,紺殿法初隆。菊泛延齡酒,蘭吹解慍風。 咸英調(diào)正樂,香梵遍秋空。臨幸浮天瑞,重陽日再中。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暉字 蘇瑰 重陽早露晞,睿賞瞰秋磯。菊氣先熏酒,萸香更襲衣。 清切絲桐會,縱橫文雅飛。恩深答效淺,留醉奉宸暉。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歡字 宋之問 令節(jié)三秋晚,重陽九日歡。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diào)蘭。 御氣云霄近,乘高宇宙寬。今朝萬壽引,宜向曲中彈。 奉和圣制閏九月九日登莊嚴總持二寺閣 宋之問 閏月再重陽,仙輿歷寶坊。帝歌云稍白,御酒菊猶黃。 風鐸喧行漏,天花拂舞行。豫游多景福,梵宇日生光。慈恩寺九日應制 崔湜 帝里重陽節(jié),香園萬乘來。卻邪萸結(jié)佩,獻壽菊傳杯。 塔類承天涌,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九日應制得歡字 李嶠 令節(jié)三秋晚,重陽九日歡。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diào)蘭。 御氣云霄近,乘高宇宙寬。今朝萬壽引,宜向曲中彈。 最后說明三點:一是歌詠重陽的詩歌很多,這里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二是這里所選的詩歌,都是我國詩歌發(fā)展高峰時期——唐朝的詩人所寫,而且所選都是著名詩人的作品;三是這些詩歌都是選自《全唐詩》,并不是從網(wǎng)絡(luò)上東拼西湊的。
2,古代酒館里掛招牌菜的牌子叫什么
肴饌或食單 古代飲食店 先秦時代的市集上,已經(jīng)有了飲食店。東周時代,飲食店在市鎮(zhèn)上當有一定規(guī)模和數(shù)量了,《論語·鄉(xiāng)黨》有“沽酒市脯不食”的孔子語錄,《史記·魏公子列傳》有“薛公藏于賣漿家”的故事,《刺客列傳》有荊軻與高漸離“飲于燕市”的記載,都是直接的證明。 司馬遷還提到當時經(jīng)營飲料的張氏,成了巨富;經(jīng)營肉食的濁氏,比當官的還神氣。 隋唐五代的市肆飲食,雖無全面記述,古文獻中留下的線索還是不少。據(jù)《郡國志》說,隋大業(yè)六年(610年),外國使者到達長安,請求入市交易。隋煬帝為了擴大影響,命修整店鋪美化市容,外國人進酒樓飯店可放開肚皮吃喝,分文不取,所謂“醉飲而散,不收其值”。 小型專營飯館飲店也很多,長安頒政坊有餛飩店,輔興坊有胡餅店,長樂坊有稠酒店,永昌坊有茶館,行街攤販也不少。閶闔門外的“張手美家”食店,更是花樣翻新,《清異錄》說這店經(jīng)營的是年節(jié)時令小吃,按節(jié)令變換輪番供應風味食品,如寒食節(jié)的“冬令粥”、中秋節(jié)的“玩月羹”、臘日的“萱草面”等。 據(jù)《東京夢華錄》的記述,汴京御街上的飲食店中,經(jīng)營正規(guī)的稱為“正店”,大概有點像現(xiàn)代的星級飯店的味道?!稏|京夢華錄》說“在京正店七十二戶,此外不能遍數(shù),其余皆謂之腳店”。 一些大店經(jīng)營時間很長,不分晝夜,不論寒暑,顧客盈門。有的酒店,飲客常至千余人,規(guī)模很大?!段淞峙f事》說,臨安也有不少名店,如大和樓、春風樓、豐樂樓、中和樓、春融樓、太平樓、熙春樓、三元樓、五閑樓、賞心樓、日新樓等,名號極雅。 飲食店在宋代大體可區(qū)分為酒店、食店、面食店、葷家從食店等幾類,經(jīng)營品種有一定區(qū)別。面食店在客人落座后,店員手持紙筆,詢問各位,客人口味不一,或熱或冷,一一記下,報與掌廚者。不一會兒,只見店員左手端著三碗,右臂從手至肩馱疊約二十碗之多,順序送到客人桌前??腿怂锜崦胬涿娌坏冒l(fā)生差錯,否則他們會報告店主,店員不僅會遭責罵和罰減傭金,甚至還有被解雇的危險。 飲食店的業(yè)務(wù)量大了,廚師數(shù)量也就要多一些。再加上經(jīng)營品種十分繁雜,廚師的分工也就順理成章了。紅案、白案即是分工,或者稱作菜肴、面點,菜肴又可分為冷菜、熱菜,面點又有大案、小案。不少廚師都擅長一技或多技,所以就有了烹調(diào)師和面點師。 素食起源 關(guān)于素菜素食的起源,研究者的看法很不一致,或以為與佛教傳入有關(guān),或又籠統(tǒng)地認為起源于史前社會。首先在素食的定義上就不大一致,或指肉食之外的素食,或指佛教徒的齋食。在中國,在佛門首倡食素的據(jù)說是梁武帝蕭衍,他是一個十分虔誠的佛教徒。 天監(jiān)十年(511年),梁武帝作《斷酒肉文》,立誓永斷酒肉,并以之告誡天下沙門。佛教傳入中國后,對素食的發(fā)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最早的素食卻并不源于佛教。與佛教相關(guān)的素食之風,自蕭梁時刮起,至唐代已愈刮愈烈,客觀上推動了素食烹調(diào)工藝的發(fā)展。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有這樣一則記載,說唐代崔安潛崇奉佛教,不用葷食,宴請同僚也是如此,用面團及蒟蒻之類染作顏色,做成豚肩、羊臑、膾炙模樣。 崔安潛發(fā)明的,是素菜葷做的方法。崔氏身居高位,甘愿素食度日,與朝廷風氣很有關(guān)系,當時便盛行素食之風。在他那時約半個世紀以前,唐文宗于開成二年(837年)有一道詔書,說在自己的生辰之日,天下賜宴,本不想屠宰殺生,用意倒不是崇奉佛門,又恐臣下不明白我的意思,要大擺齋筵,反而更加凋耗物力。從今以后,宴會雖用素食,也可以擺上葷食??磥懋敃r素宴比葷宴開銷還大,可見素食制作水平已相當高了。 何謂素食?素食是相對肉食而言,是指完全以植物類原料制作的食品。無肉食的素食,是農(nóng)耕民族的主要飲食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農(nóng)耕一發(fā)明,素食也就出現(xiàn)了。雖然素食有久遠的歷史淵源,但作為一個菜系的形成,當是在唐宋之際才開始的。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雖提到一些素菜的制作方法,但那些素食還是不能與后來的素食相提并論的。到唐代有了花樣素食,北宋都市有了市肆素食,有專營素食素菜的店鋪,僅《夢粱錄》記述的汴京素食即有上百種之多。宋代有了較多的素食研究著作和素食譜,林洪的《山家清供》、《茹草紀事》,陳達叟的《本心齋蔬食譜》,都是提倡素食的力作。 明清兩代是素食素菜的進一步發(fā)展時期,尤其是到清代時,素食已形成寺院素食、宮廷素食和民間素食三個支系,風格各不相同。宮廷素菜質(zhì)量最高,清宮御膳房專設(shè)素局,能制作二百多種美味素菜。寺院素菜或稱佛菜、釋菜、福菜,僧廚則稱香積廚。寺院素菜制作十分精細,蔬果花葉皆能入饌。民間素菜在各地市肆菜館制作,各地都有一些著名的素菜館,吸引著眾多的食客。 菜系的形成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qū)的自然氣候、地理環(huán)境和物產(chǎn)都有特色,各地人民的生活習慣與傳統(tǒng)風俗也多有差異,所以在吃什么和怎么吃的問題上,各有各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形成了各自的許多特點。由于歷史的發(fā)展與文化積累,不同的地方菜系也就逐漸形成了。 菜系的形成時代,烹飪史專家研究的結(jié)果出入很大。一種意見認為,菜系的形成有古老的歷史。由于菜肴特色的表現(xiàn)是以物產(chǎn)為依據(jù)的,各地的物產(chǎn),時代越早差別越大,基本口味就有了差異,這種差異的形成,可能時代很早。晉代張華《博物志》說,“東南之人食水產(chǎn),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chǎn)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食陸畜者,貍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膻也”,講的正是這種物產(chǎn)上的差異。此外,烹調(diào)方法的不同,也是菜系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口味的定型,離不開這一個條件。有人根據(jù)相關(guān)文獻研究,認為中國菜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初期,已有三千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先秦時代菜系的南北分野已非常明顯,北方以齊魯風味為代表,南方以荊吳風味為代表。唐宋以后,各地方菜系相繼形成,以后逐漸增加,現(xiàn)在已有了以各省區(qū)命名的幾十種菜系。 另一種意見認為,到秦漢時代,各地菜肴才有明顯的風味特色,如北方重咸鮮,蜀地好辛香,荊吳喜甜酸,有了傳統(tǒng)習慣上的明顯差別。但是菜系的初步形成,是晚在宋代才開始的,當時的市肆菜肴有了明確的“南食”和“北食”之名,還有所謂“川飯”。到明清時代,主要菜系大體都已形成,正如《清稗類鈔·飲食類·各省特色之肴饌》所說:“肴饌之有特色者,為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zhèn)江、揚州、淮安。”這里已包納了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幾大菜系了。 中國的大菜系究竟有多少,研究者們的意見并不統(tǒng)一,有四大菜系說、八大菜系說,也有十二大菜系說等,爭議很大。其中公認的有四大菜系,即魯菜、川菜、蘇菜、粵菜,其他比較著名的還有京菜、滬菜、閩菜、湘菜、鄂菜、浙菜、皖菜和秦菜等。 菜名有學問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沒有無名的菜肴。傳統(tǒng)菜當然有傳統(tǒng)名稱,以名夸菜;創(chuàng)新菜一定取新穎名號,以菜夸名。 據(jù)烹飪史行家的研究,中國菜肴的命名重在一個“雅”字。大量菜肴的名稱,都幾乎是直接從烹調(diào)工藝過程中提煉出來的,以料、味、形、色、質(zhì)、器及烹飪技法命名,表現(xiàn)出一種質(zhì)樸之雅。以食料命名的,如荷葉包雞、鰱魚豆腐、羊肉團魚湯等;以味命名的,有五香肉、十香菜、過門香等;以形命名的,有櫻桃肉、蹄卷、太極蛋等;以質(zhì)命名的,有酥魚、脆姜、到口酥等;以色命名的,有金玉羹、玉露團、琥珀肉等;以烹法命名的,有炒肉絲、粉蒸肉、干煸鱔魚等。 以人名菜,以典名菜,也是傳統(tǒng)菜肴常用的命名方法,表現(xiàn)出諧謔之雅。麻婆豆腐、東坡肉等,就是以人名菜的例子,其中包含有對肴饌創(chuàng)制者的紀念。以典取名的例子也有不少,“消災餅”是唐僖宗李儇在狼狽逃蜀的路上,隨行宮女所獻的普通餅子。唐高僧慧寂為道士誦經(jīng)行道時用果脯、面粉、蔬菜、竹筍制的羹湯,稱為“道場羹”。五代竇儼官拜翰林學士,他喜食用羊眼為料制的羹,時稱“學士羹”?!坝驼ü怼笔撬未撕耷貦u而對油條的叫法。 中國菜肴命名的方法,最主要的和大量應用的還是寫實的質(zhì)樸方法,研究者認為它是一種如實反映原料構(gòu)成、烹制方法和風味特色的命名法。 先秦時代沒有完整的菜單留傳于世,不過由三禮的片斷記述,尤其是《禮記·內(nèi)則》上的若干文字,我們大略知道一點當時菜肴命名的法則。所列菜名有牛炙、羊炙之類,以原料和烹法結(jié)合命名的較多。 到了漢代,菜肴的命名大體承襲了先秦時代的格式,名稱上少不了主料加烹法,一看名字便知是什么菜肴。漢代比較完整的菜單是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竹簡上書寫著隨葬在墓內(nèi)的一款款菜肴,少數(shù)菜名中還列入了輔料,顯得更為直觀,如有牛白羹、犬肝炙、鹿脯、炙雞、魚膾、臘兔等。 《齊民要術(shù)》上所見菜名,應當是南北朝時期或者可上溯到魏晉時代的大眾化菜名,如酸羹、雞羹、膾魚莼羹、蒸熊、蒸雞、炙豚、肝炙、餅炙、糟肉等,這些菜名已相當規(guī)范了,基本是食料加烹法的命名格式,個別的還強調(diào)了輔料或佐料。 到隋唐時代,菜肴命名方法有了根本的改變,傳世菜單上很少見到先秦至南北朝時的那種質(zhì)樸的菜名了,以味、形、色、人名、地名、容器名入菜名的現(xiàn)象已很普遍,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也開始用于菜名,這與文人們關(guān)注飲食的風氣以及文學發(fā)展的程度有關(guān)?!肚瀹愪洝肥珍浰鍩凵惺持遍L謝諷《食經(jīng)》中的肴饌五十三款,那些名稱給人以全新的感覺,讓人感到已是名不副實了。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也收在《清異錄》中,食單中的幾十種肴饌名稱,命名風格與謝諷《食經(jīng)》是一致的,如光明蝦炙、貴妃紅、七返膏、金鈴炙、見風消、玉露團、長生粥、過門香等。 不論是謝諷《食經(jīng)》,還是韋巨源《食單》,所列菜名都是皇上的御膳,名稱華麗一些理所當然。不過由其他資料看,唐代民間的肴饌名稱,比起御膳也并不遜色,可見當時這種多角度的命名方法,已運用相當普遍,也相當熟練了。 宋代開始,菜肴的命名趨向質(zhì)樸,給人以反璞歸真的感覺。從此以后,質(zhì)樸的命名成了采用最廣泛的方法,不過在文人圈子里,在皇家筵席上,標新立異的命名也還是有的,多是立意吉祥祈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