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輿香鳳豫劇團戲曲演出,謎語 全國地方戲曲匯演打一成語

1,謎語 全國地方戲曲匯演打一成語

南腔北調(diào)

謎語 全國地方戲曲匯演打一成語

2,河南有哪些著名的劇種

河南標志性文化代表:豫劇起源:豫劇起源于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diào)”,“中國歌劇”等。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來的。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jīng)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diào)(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diào)(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diào)(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diào)(以豫東南沙河流域為中心)。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nèi)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shù)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據(jù)文化部統(tǒng)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陜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臺灣等省市區(qū)都有專業(yè)豫劇團分布。全國(省級一、二團,市級一、二團,縣級一、二團等)共有豫劇團300多個,民營豫劇團1300多個,從業(yè)人數(shù)10萬多人。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并被國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編167個院團。影響:早期的豫劇演員在一起合作演戲過程中,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逐漸被賦予一個雅號,如祥符五朵云、杞縣三亭、豫東五桿旗等清末民初組合,而更早期的演員組合已無從查證。從民國十六年(1927年)起,中國戲曲界吹起流派風,以表演者姓名當作流派的標記,象徵著個人表演風格成為傳統(tǒng)戲曲界的楷模。劇評家、表演家、劇作家、戲迷們都開始以派別來品論表演者的藝術(shù)風范,“流派”便成為一種習慣用語,影響所及,豫劇也出現(xiàn)了流派的說法, 經(jīng)常被談論的有陳(素真)派、常(香玉)派、崔(蘭田)派、馬(金鳳)派、閻(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老生(即須生、紅臉)唐(玉成)派、唐(喜成)派、劉(忠河)派;小生行當黃(儒秀)派、劉(法?。┡伞⑼酰ㄋ鼐┡?;武生行當流派王(二順)派;凈行李(斯忠)派和丑行牛(得草)派、高(興旺)派等。流派的出現(xiàn)對豫劇有正面意義, 其表演特色是豫劇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河南有哪些著名的劇種

3,河南民間豫劇團 你好可以給我說幾個縣一級的豫劇演出劇團嗎

除了樓上說的以外還有洛寧縣豫劇團、宜陽縣豫劇團、偃師縣豫劇團、都很好。

河南民間豫劇團 你好可以給我說幾個縣一級的豫劇演出劇團嗎

4,講述河南戲曲的電影有多少 順便說下電影名 謝謝

《花木蘭》 豫劇, 河南豫劇院演出 , 常香玉主演, 長春電影制片廠1956年拍攝?!断锣l(xiāng)與趕腳》 曲劇兩個小戲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燕電影制片廠1958年拍攝《穆桂英掛帥》 豫劇 河南省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江南電影制片廠1958年拍攝《穆桂英掛帥》 豫劇 河北省邯鄲專區(qū)東風劇團演出 胡小鳳主演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1959年拍攝《陳三兩》 曲劇 開封市曲劇團演出 張新芳主演 長春電影制片廠1959年拍攝《寇準背靴》 豫劇 淮北梆子(屬豫劇沙河調(diào))88歲老藝人顧錫軒主演 安徽電影制片廠1961年拍攝《朝陽溝》 豫劇 河南省豫劇院三團演出 魏云、王善樸、高潔、楊華瑞、馬琳主演 長春電影制片廠1963年拍攝《傳槍記》 京劇 河南省京劇團演出 根據(jù)豫劇《傳家寶》改編 長春電影制片廠1965年拍攝《買牛、扒瓜園》 由曲劇《買?!泛驮秸{(diào)《扒瓜園》兩個小戲組成河南省曲劇團、河南省周口專區(qū)越調(diào)劇團演出,北京電影制片廠1965年拍攝?!渡酱逍虑?越調(diào) 由《夫妻倆》和《賣蘿筐》兩個小戲組成 河南省許昌專區(qū)越調(diào)劇團演出 毛愛蓮主演珠江電影制片廠1965年拍攝《人歡馬叫》 豫劇 許昌地區(qū)豫劇二團演出 常香玉、任宏恩主演 西安電影制片廠1965年拍攝《游鄉(xiāng)》 曲劇 河南省曲劇團演出 珠江電影制片廠1966年拍攝《七品芝麻官 》 豫劇 河南省豫劇院二團、鶴壁市豫劇團聯(lián)合演出 牛得草、吳碧波主演 北京電影制片廠1979年拍攝《卷席筒》 曲劇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連池、董秀娟、吳自力主演 西安電影制片廠1979年拍攝《包青天》 豫劇 商丘地區(qū)豫劇團、安陽市豫劇一團、開封市豫劇團聯(lián)合演出 張寶英、吳清平主演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業(yè)公司1980年聯(lián)合拍攝《李天保娶親》 越調(diào) 根據(jù)越調(diào)《李天保吊孝》改編 周口地區(qū)越調(diào)劇團演出 馬蘭、陳靜、何全志主演北京電影制片廠1980年拍攝《諸葛亮吊孝》 越調(diào) 周口地區(qū)越調(diào)劇團演出 申鳳梅主演 北京電影制片廠1980年拍攝《白奶奶醉酒》 越調(diào) 許昌地區(qū)越調(diào)劇團演出 毛愛蓮主演 長春電影制片廠1981年拍攝《包公誤》 豫劇 河南省新鄭縣豫劇團、開封地區(qū)豫劇團聯(lián)合演出 河南電影制片廠1981年拍攝《智收姜維》 越調(diào) 舞臺劇名《收姜維》 周口地區(qū)越調(diào)劇團演出 申鳳梅主演 珠江電影制片廠1981年拍攝《背靴訪帥》 曲劇 舞臺劇名《寇準背靴》 洛陽地區(qū)曲劇團演出 馬琪、周玉珍主演 河南電影制片廠1982年拍攝《風雪配》 曲劇 河南省曲劇團演出 王秀玲主演 河南電影制片廠1982年拍攝《洛陽橋》 豫劇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曾廣蘭主演 西安電影制片廠1982年拍攝《桃園喜》 豫劇 舞臺劇名《小白鞋說媒》 商丘地區(qū)豫劇團演出 河南電影制片廠1982年拍攝《程咬金照鏡子》 豫劇 珠江電影制片廠1983年拍攝《樊梨花》 豫劇 開封市豫劇團、開封市實驗劇院聯(lián)合演出 河南電影制片廠1983年拍攝《風雨情緣》 豫劇 舞臺劇名《大祭樁》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王清芬、修正宇主演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1984年拍攝《三全其美》 豫劇 舞臺劇名《金雞引鳳》 洛陽地區(qū)豫劇二團演出 李金枝主演 北京電影制片廠1984年拍攝《花槍緣》 豫劇 舞臺劇名《對花槍》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西安電影制片廠1985年拍攝《卷席筒續(xù)集》 曲劇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連池、董秀娟主演 西安電影制片廠1985年拍攝《巧配鴛鴦》 豫劇 鄭州市豫劇團演出 王希玲主演 湖北電影制片廠1985年拍攝《倔公公犟媳婦》 豫劇 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 長春電影制片廠1985年拍攝《文帝殺舅》 豫劇 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劇團演出 天山電影制片廠1985年拍攝《棒打薄情郎》 豫劇 河北省邯鄲地區(qū)東風劇團演出 北京電影制片廠、河北電影制片廠1986年聯(lián)合拍攝《芙蓉女》 豫劇 舞臺劇名《宇宙鋒》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北京電影制片廠1986年拍攝《七奶奶》豫劇 舞臺劇名《花打朝》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業(yè)公司聯(lián)合拍攝《抬花轎》 豫劇 舞臺劇又名《香囊記》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王清芬主演 浙江電影制片廠1986年拍攝《武當仙袍》 豫劇 湖北省十堰市豫劇團演出 峨眉電影制片廠、河南電影制片廠1986年聯(lián)合拍攝《丫環(huán)傳奇》 豫劇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上海電影制片廠1986年拍攝《倒霉大叔的婚事》 豫劇 許昌市豫劇團演出 任宏恩、艾立、湯玉英主演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河南電影制片廠1987年聯(lián)合拍攝《鴛鴦戲水》 豫劇 鄭州市豫劇一團、二團演出 王希玲、小香玉主演 深圳影業(yè)公司1988年拍攝《閻家灘》 曲劇 南陽市曲劇團演出 河南省電影公司、南陽市文化局1998年聯(lián)合攝制《鄉(xiāng)村警官》 豫劇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制片廠2002年拍攝《幸運十點鐘》 豫劇 河南電影制片廠2003年拍攝《我愛我爹》 豫劇 舞臺劇名《老子兒子和弦子》 任宏恩 、王希玲主演 河南電影制片廠拍攝《我愛我孫》 豫劇、東北二人轉(zhuǎn) 任宏恩、高秀敏主演 河南電影制片廠拍攝《村官李天成》豫劇,賈文龍、汪荃珍主演,河南豫劇三團演出《五世請纓》豫劇,王惠主演、河南省豫劇一團演出《程嬰救孤》豫劇 根據(jù)《趙氏孤兒》改編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制片廠2010年拍攝《三哭殿》豫劇,賈廷聚主演《桃花庵》 豫劇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苗文花主演 河南電影制片廠、、河北電影制片廠2010年聯(lián)合拍攝《清風亭》 豫劇 舞臺劇又名《清風亭上》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制片廠2011年拍攝 希望你滿意

5,求幾個好聽戲劇京劇豫劇

京劇 貴妃醉酒,霸王別姬、豫劇穆桂英掛帥,朝陽溝
《當初他甜言蜜語將我騙》出自《淚灑相思地》李金枝演唱、《斬駙馬本是把孤王來欺》出自《打金枝》劉忠河演唱、《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出自《花木蘭》常香玉演唱、《老身家住南陽地》出自《對花槍》馬金鳳演唱、《朝陽溝好地方名不虛傳》出自《朝陽溝》魏云演唱、《咱兩個在學校整整三年》出自《朝陽溝》王善樸演唱、《摔碗》出自《賣苗郎》張寶英演唱、《出征》出自《穆桂英掛帥》王慧演唱、《作畫》出自《風流才子》王希玲演唱、《小蒼娃我離了登豐小縣》出自《卷席筒》海蓮池演唱、《聽罷奶奶說紅燈》出自《紅燈記》虎美玲演唱、《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出自《大祭莊》王清芬演唱、《青紗轎坐著我七品官》出自《七品芝麻官》牛得草演唱、《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出自《花木蘭》常香玉演唱、《羞答答出門來將頭低下》出自《春秋配》田敏演唱、《九盡春回杏花開》出自《桃花庵》張寶英演唱、《勸駙馬休要性情急》出自《包青天》吳心平演唱、《恨上來罵法海不如禽獸》出自《斷橋》常香玉演唱、《祖國的大建設一日千里》出自《朝陽溝》魏云演唱、《我家住山東》出自《穆桂英掛帥》馬金鳳演唱、可參考 http://www.19yxw.com/xsk/longtengshijie/

6,尋有關(guān)豫劇的資料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diào)。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qū)演出多依山平土為臺,當?shù)胤Q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后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的流行地區(qū)分布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據(jù)清李綠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并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豫劇音樂分有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diào)”;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diào)”,又稱東路調(diào);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diào)”,又稱西府調(diào)、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diào)”,又稱本地梆。 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zhèn),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后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diào);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 豫東調(diào);流入洛陽的一支,發(fā)展為豫西調(diào);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diào)。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jù)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tǒng)間,小旦李劍云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zhuǎn)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yōu)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后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云。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 1927年后,豫劇界出現(xiàn)了女演員王潤枝、馬雙枝、陳素真、常香玉等,她們先后在開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墜子、大鼓、京劇的一些唱腔、劇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鎮(zhèn)南等為陳素真、常香玉等編寫了一批新戲,使豫劇的舞臺藝術(shù)發(fā)生了顯著變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調(diào)的基礎上,吸收豫東調(diào)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卓然成家。小生趙義庭、須生唐喜成、黑臉李斯忠也成為各具特色的名演員。 1949年以后,河南豫劇院三團,以演現(xiàn)代戲為主,創(chuàng)作了許多新戲新腔,并培養(yǎng)出一批以演現(xiàn)代戲見長的演員,如高潔、魏云、柳蘭芳、馬琳、王善樸等。 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并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yè)劇團。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jié)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表演風格樸實、鄉(xiāng)土氣息濃厚,深受觀眾歡迎。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曲調(diào)流暢,節(jié)奏鮮明,文場柔和舒暢,武場熾烈勁切,藝術(shù)風格豪邁激越。唱腔結(jié)構(gòu)為板式變化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jié)構(gòu)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煞譃槁?、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劇的腳色行當分:四生;四旦;四花臉。俗稱:“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據(jù)1956年統(tǒng)計,傳統(tǒng)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 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tǒng)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chuàng)作改編的現(xiàn)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jié)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制成影片。 崔蘭田的代表作有三上轎,賣苗郎,秦香蓮,桃花庵。閻立品的代表作有秦雪梅,釣金龜,碧玉簪,盤夫索夫 馬金鳳的代表作有花打朝,對花槍,穆桂英掛率陳素珍的代表作有桃花庵常香玉的有花木蘭,紅娘,斷橋。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diào)",由于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區(qū)演出時常??恐蕉褌€土臺子,所以人們也稱它為"靠山吼"。"豫劇"之稱是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用的。豫劇流行于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寧夏、青海、新疆等十幾個省區(qū),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戲曲之一。 豫劇產(chǎn)生于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fā)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jīng)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后,與當?shù)孛窀?、小調(diào)相結(jié)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diào)直接發(fā)展而成。 豫劇在形成之后,出現(xiàn)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開封一帶的祥符調(diào),商丘一帶的豫東調(diào)(又稱東路調(diào)),洛陽一帶的豫西調(diào)(又稱西府調(diào)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帶的沙河調(diào)(又稱本地梆)。。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飛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為豫東調(diào)與豫西調(diào)。豫東調(diào)的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蕩,擅長表現(xiàn)喜劇風格的劇目。豫西調(diào)的男聲蒼涼、悲壯,女聲低回婉轉(zhuǎn),擅長表現(xiàn)悲劇風格的劇目。 豫劇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嗩吶等。以梆子按拍,節(jié)奏明快、歡暢。 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jié)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暢淋漓,顯示出特有的藝術(shù)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于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zhì)樸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jié)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jié)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沒有女演員。出現(xiàn)了女演員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陳素貞、馬金鳳、閆立品、崔蘭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陳派明快清新,馬派剛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閆派細膩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劇的傳統(tǒng)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歷史小說和演義。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楊家將戲和岳家將戲,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出現(xiàn)了不少描寫現(xiàn)實生活的現(xiàn)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豫劇事業(yè)又有了新發(fā)展。如《朝陽溝》、《小二黑結(jié)婚》、《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試夫》、《紅果,紅了》。 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陜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qū)。因其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diào)"、"靠山吼"等,建國后才統(tǒng)一改為今稱。 歷史沿革 關(guān)于豫劇的起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shù),特別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區(qū)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shù)成果發(fā)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jù)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nèi)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chuàng)自何時。于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jù)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后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nèi)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并入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并入蘭考)、封丘、陽武(今并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明清區(qū)代即流行"河南謳"。河南梆子在流傳過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調(diào)(開封一帶)、豫東調(diào)(商丘一帶)、豫西調(diào)(陽一帶)、沙河調(diào)(漯河一帶)等不同風格。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后,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xiàn)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nóng)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qū),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fā)展進入一個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云、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云集于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臺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臺美術(shù)等進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創(chuàng)作的《義烈風》、《霄壤恨》、《涂血》等劇目。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于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常香玉在1936年隨周海水班社到開封,演出于醒豫舞臺。1937年成立中州戲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鎮(zhèn)南編寫的《六部西廂》、《哭長城》等古裝戲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現(xiàn)代戲《打土地》?!洞蛲恋亍肥窃【幯莠F(xiàn)代戲的開始。與此同時,永安舞臺的王潤枝、馬雙枝、鼓海豹、楊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傳統(tǒng)劇目。名角云集,促進了豫東調(diào)、豫西調(diào)的合流,促進了河南梆子的發(fā)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軍占領開封后,獅吼劇團、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團體和演員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為中心,在西北城鄉(xiāng)演出,擴大了豫劇的影響和流行地區(qū)。 豫劇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時何地,今無可考。據(jù)老藝人傳說,過去的豫劇演員大多出于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經(jīng)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義成班,據(jù)1916年2月15日《河聲日報》載:"省內(nèi)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于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義成班于1926年,在開封相國寺的火神廟內(nèi)建立了永安舞臺。舞臺的組織管理分前、后臺、前臺,主要負責管理劇院內(nèi)的各種雜務,如售票,接待觀眾,供應茶水;后臺,主要負責演出方面的事務,如確定演出劇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知名演員有李劍云(小名壯丑,工旦)、閻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員有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杞縣的"六班"、"捕班"(縣衙辦的)以及馬、武、鄭、郝、劉、常六姓聯(lián)辦的"六姓家班"等,均為辛亥革命后的著名班社,演員水成、一陣會、田茍、何運、金成等,均為當時名角。 30年代,在開封除了義成班組成的永安舞臺外,還有兩個重要的豫劇團體,豫聲戲劇學社和中州戲曲研究社。豫聲戲劇學社在豫聲劇院演出。 從抗日戰(zhàn)爭開始到建國前,西安也出現(xiàn)了不少豫劇團體,如樊粹庭領導的獅吼劇團,常香玉為首的香玉劇社,毛蘭花為首的鳳麟劇團,崔蘭田為首的蘭光劇社。還有孫老七創(chuàng)辦的河南災童戲劇學社(原西藏豫劇團前身)等。 建國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劇院。豫劇擁有一批專業(yè)和業(yè)余的編劇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楊蘭春等。楊蘭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編和創(chuàng)作(有的是與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結(jié)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nèi)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xiàn)代戲和傳統(tǒng)戲。如《血淚仇》、《赤葉河》、《志愿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河南及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qū)普遍建立豫劇演出團體。1962年舉行了豫劇名老藝人座談會演,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匯報演出",這一劇種已成為我國流布較廣的戲曲劇種之一。 藝術(shù)特點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臺裝置極為簡單,往往只用蘆席、箔子一擋,臺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后,有較固定的劇場,舞臺裝置才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此后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 豫劇傳統(tǒng)程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中,不斷革新,創(chuàng)作由粗到細,粗中有細;由俗到雅,雅俗共賞,表演藝術(shù)日臻完美。同時,各行當也涌現(xiàn)了一大批藝術(shù)上有成就的演員。 豫劇的音樂屬于梆子聲腔系統(tǒng),是板腔體式。據(jù)清朝李綠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歧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所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并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又被稱為"梆羅卷"。根據(jù)藝人們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zhèn),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也都曾辦過科班。豫劇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qū)域性的不同風格的藝術(shù)流派。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diào)";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diào)";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diào)"(又稱"西府調(diào)");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diào)"。其中"祥府調(diào)"、"沙河調(diào)",從唱腔的板式結(jié)構(gòu)、調(diào)式、旋律、節(jié)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面看,都和"豫東調(diào)"比較近似,故統(tǒng)稱"豫東調(diào)"。因此今豫劇唱腔韻,一般分為"豫東調(diào)"與"豫西調(diào)"。因此今豫劇唱腔音樂,一般分為"豫東調(diào)"與"豫西調(diào)"各自具有顯著特色流派。"豫東調(diào)"唱腔主音為"5",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tǒng)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豫西調(diào)"唱腔主音為"1",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tǒng)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聲大腔圓,寒韻(哭腔)較多,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這兩大腔系在豫劇早期發(fā)展過程中,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diào)"。30年代開始有了交流。建國后,清除"門戶之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以上是過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區(qū),有豫東調(diào)、享福調(diào)、沙河調(diào)、豫西調(diào)的傳統(tǒng)分類;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樂在演唱音區(qū)的不同,而將前面三類統(tǒng)歸豫東調(diào),俗稱"上五音"。與這些相對應的是演唱的音區(qū)較低的豫西調(diào),俗稱"下五音"。豫劇的唱腔音樂結(jié)構(gòu)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xiàn)力最強,變化最豐富。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因過去是由兩個八板(八小節(jié))組成的一個樂段循環(huán)反復使用而得名。隨著表現(xiàn)內(nèi)容的不斷豐富,這種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結(jié)合了豫東調(diào)、豫西調(diào)兩大流派的唱法而構(gòu)成,一板一眼2/4拍,可構(gòu)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敘事。又可據(jù)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不同變化,既能表現(xiàn)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xiàn)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還可派生出呱噠嘴、狗撕咬、亂彈、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類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 [迎風板]等板式。一般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音豫東調(diào)和豫西調(diào)不同。[慢板]是豫劇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過門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導四梆"和"迎風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兩種。整板起的稱為"頭句腔",散板起的是將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從第二句(下句)進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將一句唱腔分為兩個分句,中間有個小過門;全句唱腔之后,隨句尾落音有一個"八梆"跟腔過門(也可以減少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結(jié)構(gòu)形式外,還有通過局部的變化而產(chǎn)生出來的多種花腔。上句有"頭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單過板"、"雙過板"等。流水板亦為豫劇常用的板類之一,可分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筛鶕?jù)需要作不同速度的變化。曲調(diào)比較自由靈活,旋律流暢,節(jié)奏跳蕩,既適用于表現(xiàn)歡快活潑的情景,也適用于表現(xiàn)壓抑、憂傷的情感。它還派生出垛板、兩鑼鉆子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節(jié)的切分節(jié)奏特別多,無論是唱腔的起落,還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轉(zhuǎn)折,大多出現(xiàn)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結(jié)構(gòu)中,隨著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其前奏過門與[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識起板簧頭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類重點附屬性板式主要有[流水連板]和[兩鑼贊子]等。 飛板也作"非板",無板無眼,節(jié)奏自由,是一種朗育式的唱腔,屬于散板類。此外,還有滾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韻"、"行韻"、"絕韻"三種格式。"哭韻"表現(xiàn)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韻"多用于吐訴敘述,"絕韻"適用于表現(xiàn)果斷、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飛板的唱段都較短,四、六、八句即轉(zhuǎn)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類的唱詞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時也用一些字數(shù)不等的長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為基礎,飛板中的滾白即為有唱有白的散文體句式。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它的唱腔流暢,節(jié)奏鮮明,近幾年來,演員多以真聲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于為觀眾聽清。加之表演細膩,真切感人,文辭通俗易解,故一躍而成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觀眾的劇種。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及甘肅、青海、天津、吉林、江蘇、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區(qū),并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yè)劇團。 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大鐃、大鈸)和尖子號(管長1米左右),以此來制造雄壯熱烈的氣氛。建國后,武場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鑼、鐃鈸(即手鈸)、二鑼、梆子、小鈸(即銅板)、風鑼、大陰鼓、木魚、碰鈴等打擊樂器組成,其中最常用者為前六種。早期的文場樂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后又增加瓢(即板胡)、二胡、琵琶、橫笛、嗩吶、笙等。而板胡則成了豫劇的主弦。建國后,還增加了一些西洋樂器,如大小提琴、銅管、木管等。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弦(竹或木質(zhì)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以后,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稱"瓢")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場中逐漸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豫劇文場中的傳統(tǒng)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 嗩吶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松]、[小風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繡鞋]、[嗩吶皮]、[娃娃]等。 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 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huán)]、[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 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镲、小鑼和梆子等。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開臺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臺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zhàn)場]等。三、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到脫靴]、[拐頭釘]等。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 豫劇的主要演奏特色樂器有如下幾種: 一、板胡、琴筒為半個椰殼,以薄桐木板蒙面。20世紀60年代以后普遍將原皮弦(里弦)、絲質(zhì)粗老弦(外弦)改為金屬弦。演奏時戴銅指帽。 二、小三弦,彈撥樂器。三根金屬弦,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用硬撥子撥奏。左手戴指帽。音色明亮,尤其以揉滑弦奏法頗具特色。 三、方笙,一般為14管。 四、悶子、雙簧吹奏樂器,八孔,發(fā)音深沉渾厚,多用來伴奏悲壯凄苦的唱段或場景。 豫劇唱腔中,豫東調(diào)和豫西調(diào)用同樣的調(diào)高,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上方五度旋宮,即"以徵為宮"的現(xiàn)象;豫西調(diào)多落"1"音,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下方五度旋宮,即"以清角為宮"的現(xiàn)象。豫劇的傳統(tǒng)唱法中,男女聲部基本上是同腔同調(diào)。豫東調(diào)演唱多用假嗓,豫西調(diào)則用真嗓較多,凈角多用"炸音"。過去,豫東調(diào)和豫西調(diào)均有一種翻八度以假聲行腔的方法,叫做"贗腔"或"謳"。 河南梆子戲的特征,主要重在唱詞與動態(tài),純?nèi)嫌诤幽系娘L俗習慣,而起為觀眾所愛好者,則在表現(xiàn)風俗習慣中鄙俚粗俗之人與事物的關(guān)系,與觀眾的生活行動打成一片。雖然不免有些俗氣,但俗有俗的風格,俗的趣味。豫劇的劇詞不能專重文言,以合本劇之聲調(diào)節(jié)奏為第一。其敘事言情,喜怒哀樂,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偉,間雜以方言,盡人皆解。豫劇具備歷久不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yōu)點:(一)娛樂性強 豫劇鑼鼓聲響,絲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滿臺走扭。勞動大眾在多日工作之余,逢年過會,許多人擠在一起,聽聽看看,就感到無限的輕松愉快。(二)接近群眾 形式簡單,表演真實,舞臺形象比較接近農(nóng)民的實際生活,合乎勞動大眾的脾味。(三)易懂易學 調(diào)子簡單,詞句通俗,容易聽懂、學會。(四)富于地方性 腔調(diào)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現(xiàn)河南人民的地方戲。 角色行當 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huán);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凈(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據(jù)說,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大紅臉專演關(guān)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員文武兼?zhèn)?,武功戲較出色。旦行(見 圖豫劇-7)在以"外八角"為主時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隨女演員的登臺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大凈主要以唱工取勝,三花臉除表演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鉆;穩(wěn)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wěn)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桿"、"單倒"等路數(shù)。青衣中閨門旦的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繡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訣是"清、凈、沖"。"清"是清秀,唱詞吐字清,神態(tài)秀氣;"凈"是動作干凈利落,恰到好處;"沖"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奮。 回答者:colin710 - 經(jīng)理 四級 6-17 09:20http://bk.baidu.com/view/1616.htm 回答者: hjfhhq - 狀元 十五級 6-17 09:21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huán);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凈(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據(jù)說,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大紅臉專演關(guān)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員文武兼?zhèn)?,武功戲較出色。旦行(見 圖豫劇-7)在以“外八角”為

7,為什么把事情沒辦好叫做砸鍋

“砸鍋”的“鍋”最初指的是戲曲。人們把不同劇種的戲曲演員同臺演出的表演形式叫“兩下鍋”或“三下鍋”。因為國人熱愛戲曲表演,所以戲曲行業(yè)的行話很快傳入民間,“砸鍋”開始用以形容戲曲演出失敗,戲曲演員遭遇喝倒彩的尷尬,后來漸漸地引申為辦事不力,事情被搞砸的意思。“砸鍋”一詞源于戲曲行業(yè),是戲曲界的行話。在戲曲表演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同劇種的演員同臺演出的現(xiàn)象,人們稱這種現(xiàn)象為“兩下鍋”或“三下鍋”。這里的“兩”和“三”指的是兩種、三種;“鍋”自然指的是戲曲。采取這種演出方式,并不是說各種戲曲雜糅在一出戲中演出,而是各戲種獨立出演,保持自身戲曲風格,同臺不同戲。在戲曲發(fā)展過程中,“兩下鍋”、“三下鍋”的現(xiàn)象是比較常見的。通過這種形式,曲藝藝人們可以相互吸收借鑒其他劇種流派的表演長處,完善自身的不足。因而,“兩下鍋”、“三下鍋”被視為戲曲界技藝交流合作的一項重要手段。不同于上述表演形式,戲曲界還有另外一種“兩下鍋”。它是將兩種戲劇風格融在一場戲劇中,即同一出戲劇中,前半場用一種曲風演出,后半場用另一種曲風演出。像這樣的“兩下鍋”比較有名的戲曲有:京派名家梅葆玖與豫劇名家馬金鳳合演的《穆桂英掛帥》;京劇藝術(shù)家楊春霞與昆曲藝術(shù)家蔡正仁合演的《桃花扇》;京劇名家李宏圖和漢劇名家李仙花合演的《蝴蝶夢》等。因這種演出形式并不常見,所以,戲曲術(shù)語中又衍生出了“鉆鍋”一詞,指的是曲藝演員臨時替代別的演員出演其他戲種角色。隨著曲藝被廣大國人接受,戲曲行業(yè)的一些行話也在大眾中流傳開來?!霸义仭遍_始指曲藝行里的戲劇演出不成功,戲曲演員被觀眾喝倒彩,后漸漸引申為做事情失敗。如今,人們早已經(jīng)淡化了它在戲曲中的內(nèi)涵,而專指事情辦砸。

8,為什么戲曲演員又叫梨園弟子

唐朝時,唐玄宗曾挑選300名樂師,在皇宮的梨園里親自教他們演奏《法曲》。因為樂師所住的地方叫做梨園,唐玄宗稱他們?yōu)椤袄鎴@弟子”。后來漸漸地演變成把戲曲演員統(tǒng)稱為“梨園弟子”了。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后來就與戲曲藝術(shù)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藝術(shù)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余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指玄宗)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yǎng)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樹,因名曰梨園。后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爆F(xiàn)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了梨園的來歷。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并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后、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后來經(jīng)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zhì)起了變化,有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梨園,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shù)學院”。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于現(xiàn)在的校長(或院長)。崔公以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又稱魁伶)兩套人馬。李隆基為梨園搞過創(chuàng)作,還經(jīng)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編撰節(jié)目,如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jié)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孫大娘等人都擔任過樂營將的職務。他們不僅是才藝極高的著名藝人,又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詩人杜甫在他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詠嘆公孫大娘的舞姿豪邁奔放,“如羿社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辈⒃谶@首詩的序言中說過,有一位書法家名張旭,自從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他的草書有了很大的長進。唐玄宗李隆基依靠這些杰出的創(chuàng)作人員和導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shù)家。唐玄宗時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謂的“開元盛世”封建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造就了一批中外聞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在舞蹈和音樂等藝術(shù)領域里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梨園”,就產(chǎn)生在唐代這塊沃土之中。梨園子弟分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優(yōu)秀演員,樂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絲竹細樂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員,樂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壯威武,伴奏的樂器有鼓和鑼(即金鉦)等,音量宏大;小部為兒童演出隊。此外,還設有舞部,他又分為文舞和健舞。像這樣龐大的編劇,男女兼有的皇家音樂、舞蹈、戲曲學院,出現(xiàn)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說是世界罕見的。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