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同仁堂簡介
北京同仁堂是全國中藥行業(yè)著名的老字號。創(chuàng)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制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同仁堂作為中國第一個馳名商標,品牌優(yōu)勢得天獨厚。參加了馬德里協(xié)約國和巴黎公約國的注冊,受到國際組織的保護。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辦理了注冊登記手續(xù),是第一個在臺灣注冊的大陸商標。1992年,經北京市政府批準,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組建成立。1997年,獨家發(fā)起設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于同年6月成功上市,自1999年起連續(xù)七年入選"中證亞商中國最具發(fā)展?jié)摿ι鲜泄?0強",2001、2002年連續(xù)排名第一。2000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出1億元科技含量較高的績優(yōu)資產,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首家用同一國有資產進行兩次融資的企業(yè),并在香港上市,被業(yè)內稱為"同仁堂模式"。同仁堂科技公司股票一直是香港創(chuàng)業(yè)板表現(xiàn)最好的股票之一。2001年,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改制為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2年,同仁堂集團被國家工業(yè)經濟聯(lián)合會和名牌戰(zhàn)略推進委員會,推薦為最具沖擊世界名牌的16家企業(yè)之一;被中宣部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2004年,被中宣部、國務院國資委確定為十戶國有企業(yè)重大典型之一。"九五"以來,同仁堂一直保持著年均20%左右的增長速度。2004年,同仁堂資產總額達63億元,銷售額50億元,實現(xiàn)利潤3.4億元。目前,同仁堂銷售終端網絡遍及海內外,擁有分店、連鎖店、店中店400多家。其中,在12個國家和地區(qū)設立合資公司及門店17家。2004年6月,在香港購地1.17萬平方米,投資1.5億港元設立境外生產基地---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為實現(xiàn)生產、研發(fā)和營銷的國際化打下了良好基礎。2004年投資6億元在亦莊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建設的股份公司生產基地和科技公司生產基地及物流配送中心已竣工投產,這是同仁堂歷史上投資規(guī)模最大,生產現(xiàn)代化水平最高的項目,從制劑工藝、生產設備、管理系統(tǒng)自控化到能源控制、環(huán)保、施工質量等均實現(xiàn)了"六個一流",在國內同行業(yè)中處于領先水平。目前,同仁堂已形成位于大興、亦莊、劉家窯、通州、昌平五個生產基地組成的生產制劑群,擁有41條生產線,能夠生產26個劑型、1000余種產品。在全國中藥主產地,同仁堂擁有按國家GAP標準合資建設的12家綠色中藥材種植基地,總投資5800萬元(其中同仁堂投資2958萬元)。同仁堂將在主要產品實現(xiàn)原料基地化供應的基礎上,進而成為藥材的生產商和市場的供應商。2001年與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合作,制定了同仁堂未來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本著獨立運行、各有側重、資源共享、整體發(fā)展的原則,與之配套的"1032"工程也已取得實質性進展。"10"是指含兩個上市公司在內的10大公司;"32"是指2個院(同仁堂研究院、同仁堂中醫(yī)院)、2個基地(同仁堂股份公司、同仁堂科技公司分別在亦莊的生產基地)、2個中心(同仁堂培訓中心、同仁堂信息中心)。目前,同仁堂基本形成了制藥工業(yè)、零售商業(yè)、醫(yī)療服務三個板塊的產業(yè)布局。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同仁堂的發(fā)展戰(zhàn)略定位是:以現(xiàn)代中藥為核心,發(fā)展生命健康產業(yè),成為國際馳名的中醫(yī)藥集團。(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2,北京同仁堂藥酒到底怎么樣
同仁御酒禮盒雙只裝500ml/瓶x2禮盒箱裝500ml/瓶×1瓶/盒×6盒/箱同仁堂三鞭酒禮盒內瓶裝有125ml/瓶,500ml/瓶兩種禮盒箱裝有125mlx18,500mlx6兩種同仁堂鹿鞭酒小瓶包裝有125ml/瓶一種禮盒內瓶裝有250ml/瓶,500ml/瓶兩種禮盒箱裝有125mlx24,250mlx10,500mlx6三種
3,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企業(yè)性質是什么
同仁堂的歷史 過去的年代人們有了病都看中醫(yī),吃中藥,北京城里的中藥店有很多,最有名的是位于大柵欄的同仁堂,位于菜市口的鶴年堂,崇文門外大街的千芝堂也比較知名。同仁堂創(chuàng)辦于清康熙年間,確切年代已無法考證,但不晚于1669年。同仁堂的創(chuàng)辦人姓樂,是浙江寧波人,祖上早在明永樂年間就來到北京,幾代人都是以行醫(yī)賣藥為業(yè)。到了清初,樂家的后代樂尊育進人太醫(yī)院,當過吏目。他立志提高中藥的質量,于是就在前門外打磨廠開辦了一家制藥作坊,后來又將“樂家老鋪”改名“同仁堂”。 樂尊育的兒子樂梧崗在康熙十四年鄉(xiāng)試落第,于是繼承父業(yè)在大柵欄開辦同仁堂藥店。同仁堂前邊是店,后邊是作坊,自制自賣。由于同仁堂一向注重藥材的質量,信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承諾,同仁堂的中成藥在市面上一向聲譽很高,像治療乙型腦炎的安宮牛黃丸,治療半身不遂的再造丸,治療筋骨麻木的大活絡丹,治療關節(jié)炎的虎骨酒,治療中風不語、口眼歪斜的蘇合香丸,治療高燒不退的紫雪散,治療痰火內發(fā)的牛黃清心丸,治療婦女不孕癥的女金丹,治療神志昏迷的局方至寶丹,治療神經衰弱的參茸衛(wèi)生丸,被稱為同仁堂的十大王牌。同仁堂生產的中成藥有4O0多種,大部分都經過反復實驗,配方合理,劑量合適,有明顯的療效。同仁堂對藥材的質量要求很嚴,早年間所有的藥材都從河北安國縣的藥材市場上購買,后來也由北京的四大藥行供貨。藥材商們總是把最好的藥材賣給同仁堂。在安國的全國最大的藥材市場上,藥材商們都要等同仁堂來人后才開市,因為同仁堂的收購量大,出價高。對一些珍貴藥材例如人參、麝香,同仁堂還派出專人去產地采購。 中藥的制作是很麻煩的,像蜜丸的制作需要經過蒸、炒、煅、燙、制、浸、霜凍等四十多道工序。有些成藥制成后還要放上幾年,使燥氣減少后才能出售,這樣一來必然占壓了資金,但卻提高了藥物的療效。 從清雍正元年開始,同仁堂就開始專門為清宮御藥房提供中藥了,連皇帝、后妃吃的藥也是同仁堂制作的,這樣同仁堂就從經費上獲得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有時清宮一次撥給同仁堂的經費就夠用上幾年的。同仁堂多次為宮內辦藥,都要先由太醫(yī)院奏明皇帝,再下圣旨到全國各地,命令各地將上好的藥材上貢送到北京。同仁堂還常常打著朝廷的旗號到處收購上等藥材,使其他藥店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由于同仁堂的名氣大,外地的一些商人也將自家藥店改名“同仁堂”,為此在咸豐、同治年間,官府特地下告示,聲稱對冒同仁堂之名開辦藥店者一律治罪。也確實有藥店因此事被查封,店主被游街示眾三天。在沒有經濟法的舊時代,官府為一家商店如此興師動眾,可以說是十分少見的。 同仁堂的第十代傳人樂印川在咸豐年間還捐了四品銜的候補道,后來又捐得從二品典封,任軍機引見,受賞頂戴花翎,使同仁堂官商的地位更加牢固。為了獲得社會輿論的贊譽,同仁堂十分注重開展各種公關活動,樹立樂善好施的企業(yè)文化形象。例如每當京城會試期間,同仁堂總要向應考舉子贈送四季應時藥品,這些舉子考中后做了大官,自然少不了照顧同仁堂的買賣,或為同仁堂提供特權,或為同仁堂介紹主顧。北京城里許多王府把記帳本留在同仁堂,由同仁堂負責向府內供應中藥,到年底結帳。每年冬天,同仁堂都要開辦粥廠,使那些饑寒交迫的貧民勉強能夠糊口。此外同仁堂還要施舍棉衣給那些衣不蔽體的窮人。每年夏天同仁堂則向窮人發(fā)放一些治療預防中暑的藥。同仁堂舉辦的這些慈善事業(yè),是從藥店經營的利潤中提取的,據(jù)說能占到利潤的三分之一。盡管這些舉措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窮人的生活狀況,但是這種疏財濟貧的義舉畢竟是值得稱道的。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人侵北京期間,大柵欄地區(qū)的一場大火將同仁堂鋪面的前庭燒毀,家具和珍貴的醫(yī)書也被燒毀,一些侵略軍官兵常到店中騷擾勒索,使同仁堂的損失很大,后來經樂印川妻子許氏的努力,使同仁堂逐漸得到恢復。 1907年許氏病逝后,同仁堂由樂印川的四個兒子共管,同仁堂的職工也分為四派,實行寄賣制與四派之間的矛盾使同仁堂的經營管理逐步陷于混亂。后來經四人商量,決定各人在外邊自立門戶,可以用“樂家老鋪”的招牌,但不能用“同仁堂”的字號。于是,樂家人開設的分號遍布全國,像樂仁堂、沛仁堂、濟仁堂、達仁堂、宏濟堂、頤齡堂,最后竟達3O多家,自相競爭的結果,使同仁堂老店的經營狀況越發(fā)艱難。 北京淪陷期間,日本商人也想染指同仁堂。他們派人向樂家提出人股的要求,樂家人花了很多錢找權貴疏通,總算躲過了一場災禍。抗戰(zhàn)勝利后,元氣尚未恢復,同仁堂又在金圓券急劇貶值的風波中損失慘重。庫存的珍貴藥材虧損殆盡,無力支付職工工資。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同仁堂才獲得新生,藥店翻修一新,擁有三家藥廠,成為北京最大的中藥店,全國四大藥店之一。同仁堂的中成藥遠銷到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享有很高的聲譽
4,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品牌故事
1.樂氏家族第26世之樂良才于明永樂朱棣遷都之際,由寧波遷來北京,良才是一位走街串巷行醫(yī)賣藥的鈴醫(yī),來京后仍操此業(yè),他娶妻楊氏,生子廷松,從此定居北京。鈴醫(yī)樂良才為北京樂氏宗族始祖。2.樂廷松繼承其父的鈴醫(yī)衣缽,為適應大城市的醫(yī)藥需求,開始學習中醫(yī)經典理論和方藥著作。開闊知識視野,朝著正統(tǒng)中醫(yī)藥的方向轉變。3.經過樂氏兩代人的奮斗,傳至4世樂顯楊于清代當上了清太醫(yī)院吏目,號尊育,“誥封登仕郎太醫(yī)院吏目,晉封文林郎,贈中憲大夫”。結束了樂氏祖?zhèn)鞯拟忈t(yī)生涯。4.樂顯楊畢生致力方藥,精研修合之道,體會頗深,具備了豐富的學知,經驗和條件。5.康熙八年(1669年)創(chuàng)辦同仁堂藥室,堂名“同仁”由樂顯楊親自擬定并立“同仁堂”匾,故康熙八年應為同仁堂肇始之時,樂顯楊為北京同仁堂肇始之祖。6.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樂顯楊逝世。之子樂鳳鳴恪守父訓,接續(xù)祖業(yè),于康熙四十年(1702年)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設同仁堂藥鋪,并提出“遵肘后,辨地產,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為同仁堂制作藥品建立起嚴格的選方、用藥、配比及工藝規(guī)范。在社會各階層迅速樹立起良好信譽。7.北京同仁堂自創(chuàng)辦以來,名盛歷數(shù)代而不衰,載譽達三百年之久,真可以說是藥業(yè)史上的一個奇跡。同治十二年(1873年)楊靜亭《都門纂》,光緒十六年(1890年)李虹著《朝市叢載》均對同仁堂制售的平安丸、虎骨酒等有撰載,稱之為一、二百年老鋪,貨真價實。8.同仁堂在海內外信譽卓著,樹起了一塊金字招牌。利之所在,引動一些貪利之徒立鋪混充“同仁”店名,或制造假藥冒名售賣,擾亂市場,咸豐二年(1852年)三月,發(fā)生過于氏兄弟冒“同仁堂”之名售賣假藥案。9.同仁堂創(chuàng)辦不久,因其配售藥品療效顯著,聲譽與日俱增,博得了朝廷賞識,由皇帝欽定同仁堂供奉御藥房需用藥料和代制內廷所需各種中成藥。于是同仁堂承擔了供奉宮廷用藥之皇差,又稱為承辦官藥。10.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是是年五十三歲的慈禧太后二度垂簾聽政的時代。總管太監(jiān)李連英奉慈禧太后懿旨,讓內廷越過了御藥房,直接找同仁堂訂購如意長生酒,供慈禧飲用。11.在清王朝統(tǒng)治時期,由于同仁堂供奉御藥房,所以享受了一定的封建特權。從而,在同行業(yè)的經營方面占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其中最重要的是預領官銀和增調藥價。這不但幫助同仁堂克服了藥物經營中的重重危機,進而使同仁堂利用這兩項特權逐漸暴富起來。12.乾隆十五年(1750年)樂禮棄世,由樂禮之妻張氏扶掖長子樂以正主管同仁堂并承辦官藥,缺乏經營能力,舉債難支,當時由政府監(jiān)辦關某出面借給本銀五千兩以償債務,這是宮廷對同仁堂的變相支持。13.祁州藥市為我國長江以北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每年交易額多達二千六百余萬銀元。北京同仁堂曾多次擔任京通衛(wèi)幫會首,并因承辦官藥的特殊身份,再加上資本雄厚名望卓著,執(zhí)成藥業(yè)的牛耳。每年“春五秋七”兩季交易市場都要恭候同仁堂大駕光臨,才能正式開盤。14.同仁堂最初依仗承辦官藥的封建特權,后又憑借自身的信譽和聲望壟斷祁州藥市和其它中藥市場二百余年,進貨既精,制出的成藥也必然以高價出賣,在進出兩個方面,都能獲取厚利,這樣自然生意興隆,財源茂盛。15.同仁堂自清康熙八年(1669年)創(chuàng)立以來,歷經84年間一直由樂姓人獨資經營,自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這整整90年中,同仁堂先由張姓接辦繼而外股日增,后又歷經典讓,樂姓家族瀕臨危境,終于又在樂平泉手中恢復了祖業(yè)。16.在樂家老鋪的歷史上,樂平泉是一位中興人物。同仁堂在他的銳意經營之下,將外股全部收回,債務統(tǒng)統(tǒng)清償,營業(yè)也日見興旺,聲譽卓著,奠定了同仁堂穩(wěn)固的基礎。17.樂平泉與官府的交往就更為廣泛了,上至清王候親貴,內閣軍機,各部院,下至順天府及滿營官弁,無不交往密切。為了便于與官府往來,樂平泉又捐了官街,咸豐四年(1854年)已做四品銜侯補道。光緒四年(1878年)更捐至二品典封,成為形同督府大員的“紅頂商人”,實為罕見。18.為了擴大同仁堂聲譽,樂平泉可以說是用盡了心機花樣,層出不窮。同仁堂祖上的傳統(tǒng)辦法是遇到會試之期,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舉子贈送藥品(平安藥),花費不多,宣傳效果良好,同仁堂的藥物和名聲也就傳播到全國各地。19.當時在北京城每年照例要清挖一次城溝,樂平泉就在四面城門開溝的地方設立“溝燈”。每當夜臨,同仁堂的紅字大燈到處輝煌耀眼,既便于行人,也為社會各階層廣泛注目。留下深刻印象。達到宣傳的目的。20.樂平泉還熱衷于消防公益事業(yè),同治六年(1867年)設立同仁堂普善水會。并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撲滅皇宮貞度門失火發(fā)揮重要作用,次日慈禧知情甚喜,諭封同仁堂普水會為“小白龍”同仁堂普善水會借此名揚京都。21.樂平泉有一套理家治店的措施。如嫁到樂家的婦女都要參加包金裹藥的工作,這為緊密地把樂氏家族的命運與同仁堂的興衰聯(lián)結為一體,構成了同仁堂家族式經營方法的一大特色,他還致力于新藥研制,開拓了數(shù)十個新品種。大大豐富了同仁堂的傳統(tǒng)藥目。22.樂平泉逝世后,樂家的家事鋪務均由他的繼配夫人許氏主持,這位許氏出身名門,卻能事必躬親,而且知人善用。23.自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火燒大柵欄,后來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同仁堂在這動亂年代里,也經歷種種騷擾和磨難,直至光緒二十七年(1907年)冬,李鴻章簽署了《辛丑條約》,八國聯(lián)軍撤兵,逃至西安的慈禧回鑾,北京城內秩序恢復,許氏也率領樂氏家族自太原返京,重新整頓同仁堂。24.大亂之后,許氏對同仁堂生產成藥的質量并未放松,紫雪按占方配制在加工時需要用黃金百兩,據(jù)傳當時許氏就收集了家中各房金飾鑄成百兩,放在鍋里煎煮,日夜守候。由此可見許氏嚴守占方操作要求,炮制藥物一絲不茍的制度。25.許氏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去世。四年后,清王朝滅亡,結束了同仁堂承辦官藥的皇差。自許氏去世后,同仁堂開始正式由樂家四房共管,但這并沒有給同仁堂帶來繁榮,倒是充分的暴露出這個封建大家族彼此之間為爭奪利益與權力而發(fā)生矛盾,這種管理形式一直持續(xù)到解放初期。26.“九一八”事變之后,北平市面蕭條,同仁堂的營業(yè)也日漸衰落,雖在中藥行業(yè)中依然是頭面店家,但當時國統(tǒng)區(qū)由于惡性通貨膨脹,“法幣”、“金圓券”相繼急劇貶值,給同仁堂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至解放前夕,同仁堂不單設備陳舊,鋪務管理陷入困境,已到了瀕臨破產的地步。27.1949年 3月在同仁堂建立了基層工會,以職工代表與資方談判的形式,敦促資方盡快領導藥店恢復生產、開始營業(yè),并推舉樂松生為同仁堂經理。這使樂松生初步體會到共產黨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采取保護政策是信實可靠,千真萬確的。同仁堂在黨的領導下,逐步走向社會主義企業(yè)的道路。28.“公私合營”是建國初期國家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所采取的一種過渡形式。1954年由樂松生帶頭,同仁堂樂氏資方向國家遞交了公私合營申請。29.北京的解放給古老的同仁堂帶來了新生。早在北京解放前夕,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就通過關系把黨對民族工商業(yè)采取保護政策的文件遞送給同仁堂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