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路易十六(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

1. 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

1. 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

1786年7月9日,索菲在凡爾賽宮內出生。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最小的孩子,第二個女兒。她的名字“索菲”是為了紀念她四年前去世的姑祖母,路易十五的第五個女兒索菲。

2. 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的簡介

2. 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的簡介

瑪麗王后全名瑪麗·安托瓦內特,是一位來自奧地利的公主。

但這位新王后并不怎么稱職,政治上毫無建樹,反而熱衷于舞會、時裝這些和政治毫無關系的奢侈事情,因而開銷甚大以至于有了“赤字夫人”這一稱號。

瑪麗王后曾暗中尋求法國舊貴族的幫助,但卻都被果斷的拒絕了。那些法國曾經的貴族們,不僅不出手幫助瑪麗夫婦,甚至還落井下石,試圖用路易十六的頭來換取贖金,其中甚至包括國王的弟弟。1792年,法國對奧地利宣戰(zhàn)。最后走投無路的瑪麗只好借助奧地利之手鎮(zhèn)壓國內革命。瑪麗王后以泄露軍事秘密為代價,爭取奧地利的援手。但瑪麗的賣國行為卻適得其反,最終激起了巴黎人民的起義。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徹底推翻了君主制。隨后路易十六和瑪麗被囚禁了起來,經過一番審判,最終被推向了斷頭臺。

3.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

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1755年11月2日~1793年10月16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和路易十六一起死于法國大革命。

4. 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

《斷頭王后》是斯蒂芬·茨威格所寫的傳記類作品。由希望出版社于2009年發(fā)行譯本。路易十六的斷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是奧地利帝國的公主,在十四歲時,通過通婚嫁給了法國王儲,也就是日后的路易十六,這里我們要說一下在瑪麗嫁到法國時,其實法奧關系并不友好,所以其實民眾也并不喜歡瑪麗,瑪麗嫁過去是也只有14歲,即便她生在皇室,也并不代表她在政治上的成熟,也不會刻意的去拉近和民眾的距離,所以其實在民間瑪麗風評很差。

5. 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為什么上斷頭臺

沒有什么聯(lián)系,君主立憲派統(tǒng)治期間,路易十六與武裝干涉法國大革命的普奧聯(lián)軍暗中勾結,試圖阻止革命,恢復君主專制.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發(fā)動起義,推翻君主制度,吉倫特派上臺,成立共和國.1792年年底國民公會審判路易十六,并于1793年年初以"陰謀反對公眾自由和危害國家安全"的罪名將路易十六推上斷頭臺.此時拿破侖正參加馬達萊納島遠征. 1799年11月拿破侖發(fā)動霧月政變,推翻軟弱腐敗的熱月黨人.建立執(zhí)政府,自任執(zhí)政官.1804年12月,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6. 法國路易十五的王后

179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斷頭臺,曾經耀眼奪目深受民眾喜愛的瑪麗王后,這個時候萬人唾罵。她被執(zhí)行死刑時,路易十六已經先她一步離去,而她的兒子、女兒背叛了她,在她身上安上令人不齒的罪名。當時好像所有人覺得,只要這個女人死了,我們的國家就有救了。

瑪麗是奧地利最小最美麗的公主,她自小生長在王宮中,受盡寵愛長大,直到1770年,14歲的小公主瑪麗去法國和親,她才徹底告別了這個快樂溫暖的地方。據(jù)說這場婚禮的排場舉世矚目,不知道是為了炫耀或者比拼國力,還是雙方誰都不愿意落后半步,這場婚禮辦的豪華無比,是真正的貴族才有資格參加的。

看起來這就是一場政治聯(lián)姻,當時奧地利和法國已經敵對將近300年,法國內部對奧地利的敵對和反感情緒已經非常深,將瑪麗送去法國和親,可想而知瑪麗將會面對什么。

她剛剛到達法國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對她的到來表示熱切的歡迎,因為人們覺得,瑪麗公主的到來意味著和平和希望,意味著以后不用再受戰(zhàn)亂之苦,這位公主能給他們帶來安寧的日子。但是在瑪麗王后登上斷頭臺,周圍人對她的種種指控來看,后來人們顯然不這樣想了。

瑪麗公主的美貌是當時人們公認的,也因為她的美貌,最開始她獲得了大家的喜愛。在當時的法國,瑪麗公主的容貌大概就跟中國的四大美女有一拼,她才14歲,又美麗又純真,還淘氣可愛。如果瑪麗只是一個公主,大家可以當作她只是任性了一點,但是瑪麗做的是王妃。

瑪麗公主的家庭老師說,“她比人們長期以來想象的聰明得多,可惜直到她13歲都沒有養(yǎng)成專心致志的習慣”,老師認為,瑪麗很聰明,但是也很懶惰,不愿意動腦去思考。

當瑪麗公主到了法國,她就更沒有機會去思考了。法國和奧地利的敵對關系導致,平時出入王宮的公主夫人們,或者是法國的任何一個官員,包括她的丈夫路易十六,當時還是王儲的路易·奧古斯特,都不會和她談論政治上的事情。她們可以在一起買珠寶,比誰今天的裙子更豪華更好看,哪里又出了好喝的酒,但是也僅此而已了。

路易十五去世后,路易十六繼位,瑪麗公主晉升為瑪麗王后,自此她的名聲就在一步步下滑,直到無可挽回。

在法國民眾將他們曾經推崇備至的瑪麗王后送上斷頭臺的時候,他們給出的罪名是賣國、驕奢淫逸、亂倫。每一點聽起來都是一個禍國妖妃必備罪名,但是瑪麗王后,曾經也被他們冠以賢德的名聲。

路易十五有個情婦被稱為杜巴麗夫人,他為了討情人歡心讓工匠給杜巴麗夫人打造了一串項鏈,結果這串項鏈還沒送出去自己就去世了。路易十六原本要將這串項鏈送給瑪麗王后,但是瑪麗王后拒絕了,還說有這個錢還不如把錢用來買軍艦。

更何況瑪麗王后和杜巴麗夫人的關系是出名的差,她雖然天真但是也有作為一個公主的傲慢,她不屑于和杜巴麗夫人這樣的女人交際。為此杜巴麗夫人還跟路易十五告狀,說這位王儲妃不將她放在眼里。最后還是瑪麗王后的母親給她來信,告訴她杜巴麗夫人和路易十五的關系那么好,而且本身瑪麗王后也是晚輩,應該給長輩應有的尊重。

瑪麗王后是聽了母親的話,在宴會上對杜巴麗夫人說了兩人之間的第一句話也是最后一句話,“今天凡爾賽的人真多啊”,但就是這么一句話,就讓路易十五高興了,而且不追究瑪麗王后的失禮之處。

這段事情只能說明瑪麗王后和杜巴麗夫人關系不好,甚至是很有些看不上杜巴麗夫人。但是由這條項鏈引發(fā)的事件,卻讓瑪麗王后顏面掃地,也讓法國王室在人們心中的威信大大下降。

一個女騙子,本來也是貴族之后,但是家族沒落了,她嫁給了國王衛(wèi)隊隊長。這個女騙子叫讓娜,她見到了這條項鏈就想收入囊中,正好這個時候,法國的紅衣主教正在苦惱怎么樣才能讓王后寬恕他,因為他曾經得罪過瑪麗王后的母親,瑪麗王后的母親特地寫信過來跟瑪麗王后告狀了。

于是對讓娜來說,機會來了,她以王后閨蜜的身份接近紅衣主教,并且告訴紅衣主教可以為他向王后傳話。紅衣主教相信了,并且還感覺挺開心,尤其是看到王后居然還給他回信,語氣從冰冷變得溫和甚至他還品出了那么一點友善。

事實上這些信全是讓娜偽造的,而紅衣主教漸漸發(fā)現(xiàn),雖然王后的語氣越來越溫和,但是在政治上對他的限制一點沒有放松,于是找到讓娜要求要見王后一面。

讓娜一點不慌,找了一個妓女讓她假扮王后,還讓這個妓女安撫一下紅衣主教。紅衣主教見了既然也沒懷疑,還感覺太激動了,王后居然肯見我了。

之后讓娜就以王后喜歡的名義,讓紅衣教主將那串項鏈買下來送給王后,這次購買分四次結清,但是中途紅衣教主實在沒錢了,哭到了路易十六和瑪麗王后面前?,旣愅鹾蟠笈?,路易十六下令徹查,這才揪出這個騙子。

這就是著名的項鏈事件,但是對于法國民眾來說,他們不肯相信這個結果。這個時候正處于法國大革命前期,人們對王室的不滿已經達到了頂點,這件事情就是一個推動力。

再加上瑪麗王后一向奢華靡費,甚至在王宮公然賭博,這樣一個王后身上的攻擊點,比路易十六這個只會做鎖的國王多得多。路易十六為人仁慈,只愛做鎖,不喜歡處理國家政務,法國民眾以此為攻擊點,醞釀了法國大革命。

但是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面對法國大革命,許多貴族包括路易十六都顯露出喪氣,只有王后堅決的動用自己所有動的聰明才智斗爭。奧地利和法國重啟戰(zhàn)火,她利用王后的身份帶來的便利為奧地利提供情報,實際上是想借奧地利的勢力壓制國內的革命者。

在審判瑪麗王后的時候,她一定沒想到,自己的孩子,會指控她亂倫。她憤怒失措,說:我之所以不回答這樣的問題,是因為這是人類的天性,拒絕這樣對一個母親無禮至極的指控,我呼吁在場的所有母親給我這項權利!

斷頭臺上,她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還向劊子手道歉,說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一個法國斷斷不會養(yǎng)不起一個瑪麗王后,人們只是以此為借口罷了!

7. 法國路易十四的王后

有一種理論認為,瑪麗·特蕾莎王后(Queen Marie Therese)生下了一個黑人嬰兒,但這個孩子實際上并不是非洲血統(tǒng)。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嬰兒出生時皮膚呈深藍色或紫色,可能是因為缺氧,出生后不久就死亡了。

然而,這個故事更色情的版本聲稱,瑪麗·特蕾莎王后或路易十四國王生下了一個私生子。眾所周知,瑪麗·特蕾澤有一個非洲侏儒小丑,而路易十四有機會接觸來自非洲的“異國”女人。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是露易絲·瑪麗·特蕾莎的父母,但是她的血統(tǒng)背后的真相,已經被歷史遺忘了

8. 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的故事

是瑪麗·泰蕾茲

瑪麗·泰蕾茲(全名:瑪麗·泰蕾茲·夏洛特;1778年12月19日-1851年10月19日)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的最大的孩子,也是國王夫婦唯一一個活至成年的孩子(她的弟弟妹妹們都在11歲之前去世)。她的丈夫昂古萊姆公爵路易·安托萬(后來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九)是她父親弟弟的兒子

9. 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

其在法國的統(tǒng)治于1589年開始。 17世紀中期,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奧爾良家族的統(tǒng)治史稱奧爾良王朝或七月王朝。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tǒng)治最終結束。波旁王朝在意大利的統(tǒng)治于1860年告終。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統(tǒng)治于1936年被推翻,但于1975年第三次復辟,是目前西班牙的王室。

起源:

波旁王室,顧名思義便是起緣于法國中部的波旁地區(qū)。而這個采邑最早出現(xiàn)于13世紀初,是法王一位家臣即今天波旁王室成員的母系祖先的私人封地。而其成員的父系祖先可追溯到來自卡佩王室的法王路易九世。

路易九世之子克萊蒙伯爵羅貝爾與其子孫通過他和波旁領地的女繼承人勃艮第的貝亞特麗斯的婚姻,獲得了對波旁公國的統(tǒng)治權。他們二人的長子路易在1327年獲封為波旁公爵。自此以后,他的子孫以封國波旁為姓,因此這次受封被視為波旁王室的起源。

雖然波旁的主系家族在1523年,因其公爵夏爾三世·德·波旁涉嫌叛國,而被褫奪爵位,失去領地。但其波旁家族分支經過二百多年的繁衍,亦已獲得不少其他爵位。而當中的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成為了日后波旁王室的主軸。

發(fā)展:

起家于納瓦拉,自1523年起,由于出現(xiàn)繼承人問題的爭議,波旁公國的爵位一直空缺,其資產暫時歸屬法國王室。1527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將波旁公國爵位授予旺代公爵夏爾。自此,拉馬爾什-旺代分支獲得了波旁公國,而這個公國也是波旁家族日后奪得法國王位的重要資本。

夏爾的兒子,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萬·德·波旁于1548年10月12日與納瓦拉女王儲胡安娜·德·阿爾布雷(胡安娜三世)結婚。他們的長子亨利·德·波旁在1572年母親去世后繼承了納瓦拉王國,是為納瓦拉國王恩里克三世,自此波旁家族入主了這個王國。雖然此時的納瓦拉的疆域只是全盛時期的一小半,但足以成為日后波旁家族爭奪法國王位的重要基地。

亨利·德·波旁在納瓦拉時,跟隨母親信奉胡格諾派。由于亨利的法國貴族的身分,在他繼位為納瓦拉王的時候,就成為了法國胡格諾派的領袖。再加上波旁家族的其他分支的力量,使波旁家族主導了法國政壇,與以天主教狂熱份子為主的吉斯家族出現(xiàn)了紛爭。導致亨利無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殘酷的法國宗教戰(zhàn)爭。為求自保,亨利數(shù)次改信天主教,但私底下依舊保持自己對胡格諾派的忠誠。

宗教戰(zhàn)爭不但使大量法國平民傷亡,也間接導致了瓦盧瓦-昂古萊姆家族的人丁凋零。昂古萊姆王朝的第二代王亨利二世的三個兒子都成為了法國國王,而當中弗朗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皆在青年早逝。他們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而他們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成為王儲。

1584年,弗朗索瓦王儲死去,法國王位只可傳予波旁家族,亨利·德·波旁成為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并被軟禁在法國宮廷里,接受王家的庇護。

亨利·德·波旁具有的胡格諾派背景,導致很多法國天主教的不滿,令他的入主法國之路充滿危機。而另一方面在血緣上,波旁家族的另一個分支,布賽特分支(Bourbon-Busset)與亨利所屬的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相比,更親近于當權的瓦盧瓦-昂古萊姆家族。只是布賽特分支的祖先,因婚姻未獲法王路易十一的欽準,而被取消王位繼承資格。

但最終亨利·德·波旁在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順利即位為法國國王,即亨利四世。而納瓦拉王國亦同時并入法國,納瓦拉國王也成為以后歷任法王眾多頭銜的其中一個。

亨利四世即位后,主動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宗教戰(zhàn)爭,令法國的經濟得以復蘇。

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寬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業(yè)者留在法國,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繁榮。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寬容政策,隨著他的駕崩而被終止施行。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最后的男丁,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tǒng)治??逅苟赖倪z詔,是把王位傳給了他的甥孫,來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次孫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奧地利表親。路易十四捍衛(wèi)孫子繼承權的強硬立場,導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于1702年爆發(fā)。

戰(zhàn)事持續(xù)到1711年,此時波旁王室已在西班牙站穩(wěn)了腳,且表示愿意為英荷兩國商人提供貿易優(yōu)惠和保障,導致哈布斯堡聯(lián)軍的瓦解。

1714年,西奧兩國簽署和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承認波旁王室入主西班牙,但費利佩五世及其后代必須放棄對法國王位的繼承權。自此,西法兩國波旁王室正式分家,也揭開了波旁王室對斷斷續(xù)續(xù)統(tǒng)治西班牙三個多世紀的首頁。

17和18世紀之交,波旁封建專制王權逐漸由盛而衰。在國外,波旁王朝進行了幾場曠日持久的歐洲戰(zhàn)爭,1756~1763年,在以英國、普魯士、漢諾威為一方,法國、奧地利、俄國、薩克森、瑞典、西班牙為另一方的七年戰(zhàn)爭中敗于英國。

法國的宗教寬容時期隨著亨利四世的駕崩而逝去,隨后的波旁君主恢復了對基督新教徒的壓迫,導致大量信奉胡格諾派的手工業(yè)者離開法國,加上王室生活揮霍,國家連年用兵,導致法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而隨經濟衰退而來的還有社會矛盾,稅制不公、政府腐敗、羅馬天主教會特權和土地兼并嚴重等因素都增加了法國社會不穩(wěn)定的因素。而美國獨立戰(zhàn)爭引起民主思潮和法國國內的啟蒙運動思潮,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催化劑。

1789年,由于法國王室的財政問題,法王路易十六被迫重開三級會議,但增稅的要求遭到否決,導致法資產階級和王室的武裝斗爭開始。初時資產階級代表僅是將國家體制由君主專制轉為君主立憲制,但亦遭到歐洲列強的反對,繼而借機入侵法國。

而此時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涉嫌向娘家奧地利通風報信,惹來極大民憤。波旁王朝終于在1792年8月10日被巴黎民眾的起義推翻。最終,路易十六在1793年1月21日成為法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送上斷頭臺的君主。

在路易十六被處決后,部分保王黨人士宣稱其長子,王太子路易-夏爾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時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已經成立,這宣稱也無實際效用。而路易十七也沒熬過法國大革命,于1795年在獄中死去,時年10歲。此后,路易十六的弟弟,流亡俄羅斯的普羅旺斯伯爵路易成為王位繼承人。

王朝世系:

法國

亨利四世(1589年6月9日-1610年5月14日):亨利·德·波旁,法國波旁王朝創(chuàng)立者。

路易十三(1610年5月14日-1643年5月14日):亨利四世長子,生于楓丹白露,后因騎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路易十四(1643年5月14日- 1715年9月1日):路易·迪厄多內·波旁,路易十三的長子,自稱“太陽王”。

路易十五(1715年9月1日- 1774年5月10日):路易十四的曾孫,出生于凡爾賽宮。

路易十六(1774年5月10日- 1792年8月10日):路易十五之孫,法國歷史上唯一被處死的國王。

路易十七(1785年3月27日- 1795年6月8日) :在路易十六被處決后,部分保王黨人士宣稱其長子,王太子路易-夏爾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時法國已為共和國,這宣稱也無實際效用。

路易十八(1814年5月2日- 1815年3月13日,波旁王朝首次復辟):路易十五之孫,王太子路易·斐迪南的第四子,路易十六的兄弟。

路易十八(復位)(1815年7月8日- 1824年9月16日):波旁王朝二次復辟。

查理十世(1824年9月16日- 1830年8月2日):路易十五之孫,王太子路易·斐迪南的的小兒子,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的兄弟。

路易十九(1830年8月2日- 1830年8月2日):查理十世之子。

當時查理十世退位時,宣布讓位與兒子路易-安扥瓦內王子,是為路易十九,但路易十九隨即讓位與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七天后也讓位給路易-菲利普,,因此有人認為路易十九及亨利五世不曾在位。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