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講堂(國學大講堂素書)

1. 國學大講堂素書

1. 國學大講堂素書

國學大講堂的精髓是:傳承并弘揚,以儒釋道三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促進當今社會的精神文明。

儒家:主要講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

釋(佛家):主講人與自己的關(guān)系

道家:? 主要講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我在北京市國學會做過四年的外聯(lián)部部長,比較知道全國各地的國學大講堂的運作。

2. 國學大講堂書籍

2. 國學大講堂書籍

國學經(jīng)典書籍:《詩經(jīng)》《菜根潭》《周易》《宋詞三百首》《唐詩三百首》《千子詩》《孫子兵法》《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論語》《道德經(jīng)》《莊子》《孟子》《墨子》《荀子》《韓非子》《左轉(zhuǎn)》《楚辭》《史記》《禮記》《六祖談經(jīng)》《傳習錄》《近思錄》《呂覽》《論衡》《漢書》《嵇康集》《陶淵明集》《世說新語》《文心雕龍》《四書》《蘇東坡全集》。

3. 國學小講堂書籍

當然是真的

國學大講堂講述馬克思說,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必須“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shè)同樣不能拋開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

中華民族要實現(xiàn)偉大復興,必須有凝聚力。凝聚力的基礎(chǔ)是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根本來源于對民族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明確認知。

4. 國學講堂圖片素材

羽豐國學公益大講堂才是真的可以積極參與。

5. 國學大講堂系列

你好,意思就是說,大人物或者是前輩們講的課。

6. 國學大講堂內(nèi)容

總的來說還是靠譜的。不過或有意無意地把易經(jīng)復雜化了,基本問題講清,不要故弄玄虛,讓人很難理解和消化,有一種神秘,高不可攀的感覺。抓住變與不變,陰與陽等實質(zhì)問題加解釋引導就行了。

7. 國學講壇書籍

1、《三字經(jīng)》,是中國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jīng)典當中,《三字經(jīng)》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

2、《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

3、《孝經(jīng)》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

4、《千家詩》是由宋代謝枋得《重定千家詩》(皆七言律詩)和明代王相所選《五言千家詩》合并而成。它是我國舊時帶有啟蒙性質(zhì)的詩歌選本。

5、《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

8. 百家講壇素書

  素書

  素書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shù);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明重于后代。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jué色,所以無污;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dǔ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癉dàn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應(yīng)卒cù。設(shè)變致權(quán),所以解結(jié);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夫志心篤行之術(shù):“長莫長于博謀,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樂莫樂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誠,明莫明于體物,吉莫吉于知足??嗄嘤诙嘣福诰ⅲ∧∮跓o常,短莫短于茍得,幽莫幽于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敗莫敗于多私?!?/p>

  以明示下者暗àn,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后令繆Miào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兇。

  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惛hūn,女謁yè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而棄新功者兇。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于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zhàn)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豫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饑在賤農(nóng),寒在惰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yǎng)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chǎn),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棄玉抱石者盲,羊質(zhì)虎皮者柔。衣不舉領(lǐng)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民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huī;國將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

  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鐘。

  務(wù)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guī),同巧相勝,此乃數(shù)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

  黃石公《素書》是一部類似‘語錄’體的書,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另名《鈐經(jīng)》,又名《玉鈐經(jīng)》《宋史。藝文志》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張良所傳?!?/p>

  《素書》問世以來版本甚多。有明朝竄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本、《漢魏叢書》本、明朝唐琳刊本、《說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書》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館刻楊慎評本等等,不一而足。

  《素書》是作者人生觀的具體表現(xiàn)。全書六章共講了五個問題,茲簡介于下。

  一 、闡明了作者的思想體系,即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密不可分,及‘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的處世哲學。暗示讀者,只要具備道、德、仁、義、禮五種品格,再逢機遇,定可建絕代之功,極人臣之位。

  二、 闡明了作者用人的原則。作者依據(jù)才學之不同,將人才分為俊、豪、杰三類。是故其無異儒家的理性意識及道德水平的準則。作者認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來自生活的總結(jié),有著指導性意義。

  三、作者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強個人修養(yǎng)的意見?!W切問’、‘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親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識;‘絕嗜禁欲’、‘抑非損惡’、‘設(shè)變致權(quán)’、‘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羅萬象。

  四、作者總結(jié)安邦治國的經(jīng)驗。作者認為‘短莫短于茍得’(反對短期行為)‘后令繆前者毀’(政策必須備有連續(xù)性)‘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鐘’(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識和非神觀念)。這些,對于后人參政有一定的啟發(fā)。

  五、作者闡述了他自己的處世之道。我們中國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處理好人際關(guān)系,是事業(yè)能否亨通的關(guān)鍵。作者提出‘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ⅰ渌凑邇础?、‘輕上生罪,侮下無親’、‘上無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遠臣輕之’等,都給如何處理好各種關(guān)系提出了借鑒。

  大凡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都是以‘人’為主體的活動,都和個人的修養(yǎng),能否協(xié)調(diào)好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guān)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古人看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程序是不可打亂的,因此將‘人’的問題放在首位。國人認為,軍事是政治的延續(xù),政治是軍事的高度集中,是一種高層次的軍事?!當∧獢∮诙嗨健?、‘陰計外泄者敗’、‘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等,對于指導政治或軍事行動,有著同樣的意義。

9. 有南懷瑾講學《素書》的書

告誡士人要善于審時度勢,功成而退,“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要做到《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達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思想境界,做到“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如果所遇非時,也不過是淡泊以終而已,但對于子孫后代來說,名節(jié)無虧。

《老子》中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中國歷史上還真是代有人出,最受后世推崇的有三人:一是范蠡,二是張良,三是姚廣孝。他們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手段深得《素書》神韻,至今仍然令人敬佩不已。

士者不出仕為官,稱為白衣秀士,居士。功成名就者,那就是國士了。

當然,為報知遇之恩,為酬胸中壯志,敬始如終,矢志不移的士也不是沒有,如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諸葛亮,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是別有一番風采。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