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么獨漢以強亡
出自王夫之《后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
2. 獨漢以強亡什么意思
1、“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出自王夫之《后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第九條。
2、“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的意思是:各個朝代(國家)都是在積貧積弱的情況下走向滅亡的,只有漢朝是在國力強盛(尤指軍事力量)的時候終結(jié)的。
3. 為什么說獨漢強而亡
獨漢以強亡的意思是:漢朝在強大的時候滅亡了。
出自:王夫之《后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第九條
原文:
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的意思是:各個朝代(國家)都是在積貧積弱的情況下走向滅亡的,只有漢朝是在國力強盛(尤指軍事力量)的時候終結(jié)的。
其實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其他朝代都亡于外患,唯獨漢朝是因為內(nèi)部分歧導(dǎo)致了滅亡。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生人,自然也是總結(jié)了所有朝代滅亡的教訓(xùn)才寫出了這句話。秦朝看似亡于農(nóng)民起義,但其實北方匈奴對秦朝的統(tǒng)治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甚至需要用最笨的辦法—修長城來抵御匈奴。
4. 獨漢亡于強
這主要是漢朝自身的特殊性造成的。漢代是一個很特別的時期,先秦的春秋戰(zhàn)國距離并不遙遠,暴秦的苛政更是近在眼前。漢朝繼承了秦朝的法律制度,但是不像秦始皇那樣,把所有的既得利益獨吞,而是將其和一同打天下的功臣以及自己的家人分享。
選擇一條怎樣的路線決定著這個王朝的未來。劉邦雖然也處決過功臣,但是他并沒有對整個功臣集團下手。真正被殺的只是幾個異姓王,大部分跟隨劉邦的功臣并沒有被處決,還獲得了豐厚的獎勵。
劉邦以殘殺功臣出名 但實際上也只是整死了個別人
劉邦一共冊封了145個侯爵,只有六個是他的親屬,其余全是跟隨他的老兄弟。他們有著自己的領(lǐng)地,通過養(yǎng)門客以及收攏依附的農(nóng)民,形成自己的私人部隊。
此時離戰(zhàn)國并不遙遠,舊的分封豬隊友習(xí)慣,依舊深入人心。當人們諷刺漢文帝不能容納自己兄弟的時候,漢文帝甚至要親自出來辟謠說自己不是貪圖兄弟的領(lǐng)地。可見和后世那些所謂諸侯不同,漢代的諸侯們享有非常巨大的權(quán)利。領(lǐng)地內(nèi)的田地和山川是封建王侯的私產(chǎn),哪怕是尊貴的皇帝也不能說拿就拿。
西漢初年的分封形式
在這種價值觀導(dǎo)向下,漢朝無法全部消滅地方領(lǐng)主。既然不能消滅,那么合作就是必然。在漢惠帝時期,國家將森林、荒地、河流等公地的使用權(quán)下放給了各級諸侯。而在秦朝建立時,這是被皇帝個人全部壟斷的權(quán)利。流放的犯人們在山林里狩獵,在河流里捕魚,所得全部交給皇帝的“少府”。
現(xiàn)在,漢朝的諸侯王、列侯、湯沐邑等各級諸侯,終于奪回了他們封建權(quán)利。樵夫要上山砍柴需要交的稅全屬于各級諸侯,“少府”作為行政機構(gòu)只在皇帝的直轄地里
5. 漢為何以強亡
這句話的意思是:各個朝代(國家)都是在積貧積弱的情況下走向滅亡的,只有漢朝是在國力強盛(尤指軍事力量)的時候終結(jié)的.
出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八.后漢恒帝紀 第九條:
漢之末造,必亡之勢也,而兵疆天下。張奐、皇甫規(guī)、段颎皆奮起自命為虎臣,北虜、西羌斬馘至百萬級,窮山搜谷,殄滅幾無遺種,疆莫尚矣。乃以習(xí)于戰(zhàn)而人有憤盈之志,不數(shù)十年,矢石交集于中原,其幾先動于此乎!
桓,靈之世,士大夫而欲有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紀,必不可正者也;郡縣之貪虐,必不可問者也。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于邊徼;其次則驅(qū)芟盜賊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歸往,闇主權(quán)閹抑資之以安居而肆志。故雖或忌之,或譖之,而終不能陷之于重辟。于是天下知唯此為功名之徑而禍之所及者鮮也,士大夫樂習(xí)之,凡民亦競尚之,于是而盜日起,兵日興,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孫、劉之世。故國恒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夫羌、虜之于漢末,其害已淺矣,驅(qū)之迫之,蹙而殺之,而生類幾絕。非以紓邊疆之急,拯生民之危,扶社稷于不傾,而薙艾之若此其酷。人長樂殺之氣,無虜可殺而自相為殺。自相殺,則自相敝矣;自相敝,則僅存之丑類,徐起而乘之;故垂百年,三國兵息,而五胡之禍起。佳兵不祥,遂舉曠古以來富強卓立之中夏趨于弱,而日畏犬羊之噬搏。漢末之強,強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論世者之所深悲也。
6. 歷朝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曾經(jīng)有一位哲學(xué)家說過,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聽起來貌似空洞無比,其實非常有道理。上古奇書《易經(jīng)》中有這么一句話:“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币舱f明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沒有什么能夠永恒。
古代那些帝王,無不希望王朝延續(xù)不斷,子孫后代千世萬世而為君,卻躲不過朝代更迭的宿命,漢取代秦、唐取代隋以及明取代元,天下多次易主,江山數(shù)次改姓。歷史上有3個非常相似的王朝,其中兩個很慫,另一個直到滅亡依舊強大,而且還完成了大一統(tǒng)。
或許有人已猜出,它們分別是東漢、東晉和南宋(暫且不討論西周與東周),為何說這3個王朝相似呢?兩漢之間雖然夾著王莽新朝,不過新朝只存在十五年,隨后劉秀就建立東漢,而劉秀又是漢高祖劉邦的直系子孫,劉氏江山得以延續(xù)。
東晉江山仍然姓司馬,其開國皇帝司馬睿不僅為西晉宗室,并且是司馬懿的曾孫。南宋的情況也差不多,靖康之難中,北宋皇室?guī)缀跞唤饑鴵镒?,包括康王趙構(gòu)的父親宋徽宗和哥哥宋欽宗,趙構(gòu)匆匆忙忙登基稱帝,以臨安為都城,建立南宋政權(quán)。
稍微對歷史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東晉在風(fēng)雨飄搖中勉強支撐103年,南宋前后延續(xù)150余年,如果僅從時間上看,比秦、隋兩朝長多了,但東晉和南宋的確很慫。首先,二者疆域面積狹小,東晉約為三百萬平方公里,南宋還不如東晉,才兩百萬出頭,稱得上偏居一隅。
其次,東晉和南宋國力較弱,非但未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反而始終被周邊敵軍壓制。東晉十一位皇帝,能力都十分平庸,加上當時世族門閥勢力龐大,前期出現(xiàn)“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后期權(quán)臣把持朝政,皇帝幾乎淪為傀儡。南宋先是被金國欺負,好不容易熬到金國滅亡,又被更強大的蒙古吊打。
最后,大部分朝代都曾有中興之主,在危急時刻扭轉(zhuǎn)局勢,為王朝續(xù)命,而東晉和南宋就沒有。雖然出現(xiàn)過個別目光長遠,且才能不俗的文臣武將,卻做不到力挽狂瀾,所以王朝才一弱到底。
分析了東晉和南宋,再來看一下東漢,漢光武帝劉秀被稱為“位面之子”,能力方面不輸先祖劉邦。東漢建立之初,劉秀沒有因眼前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更未停下征戰(zhàn)步伐,接下來又用了十幾年時間,掃平那些敵對勢力,進而一統(tǒng)天下。
劉秀比司馬睿和趙構(gòu)強太多,既可以領(lǐng)兵征戰(zhàn)四方,又擅長治理天下,開創(chuàng)了“光武中興”。子孫漢明帝和漢章帝也不簡單,在漢光武帝努力的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使得東漢達到鼎盛。雖然東漢最終還是難逃滅亡的命運,卻贏得后世人如此評價:“國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