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和詩詞有著大致相同的淵源,可謂“詩之余為詞,詞之余為曲”。三是元曲的娛樂性,實現(xiàn)了文學作品前所未有的大眾化。元曲與詩詞的這種美學風格基本大相徑庭,嬉笑怒罵皆能入曲成章。而元曲背其道而行之,崇尚白描式的直白與趣味,追求直率通俗。
當中國古建筑遇上古詩詞,是怎樣的一種美?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張繼剛從長安趕考回鄉(xiāng),這次依然是名落孫山,心里十分郁悶。天黑了,今晚就暫且在姑蘇城外,寒山寺附近的河灘漁船上對付一晚吧。詩人想起了許多往事,自己空有一腔才華卻報國無門,輾轉(zhuǎn)復輾轉(zhuǎn),一夜無眠,索性走出艙外,只見遠處天際邊月亮已西沉,寒鴉發(fā)出數(shù)聲凄厲的鳴叫,這又驚擾了誰的美夢?我整夜的無眠啊,清早滿天的霜籠罩著大地;江邊的楓,江上的漁火,可對著滿腔的惆悵怎能入眠?朦朧中仿佛聽到夜半的時候,姑蘇城外寒山寺里的鐘聲飄蕩到客船里來了……這便是蜚聲海內(nèi)的《楓橋夜泊》。
我們真的要感謝詩人的那個不眠之夜啊,他給我們留下了這美麗的千古詩篇。我們也真的搞不明白,是張繼成就了寒山寺,還是寒山寺讓張繼青史永流傳?我是覺得古建體現(xiàn)的是凝固的美,而詩詞則是流動著的情,是詩人靈魂的升華。當古建遇上古詩詞,二者便能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就像一對熱戀的情侶,那種感覺,那種美,恐怕再華美的辭藻都無以言表的了。
文論中常有“詩言志,詞言情”之說,元曲有什么特色?
元曲和詩詞有著大致相同的淵源,可謂“詩之余為詞,詞之余為曲”。由于不同時代社會文化的不同影響,詩詞往往講究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正所謂“發(fā)乎情,止乎禮”。元曲與詩詞的這種美學風格基本大相徑庭,嬉笑怒罵皆能入曲成章。其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在三個方面。一是語言表達方式上,詩詞貴在高雅,表情達意講究含蓄。而元曲背其道而行之,崇尚白描式的直白與趣味,追求直率通俗。
如關(guān)漢卿作品中出現(xiàn)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已經(jīng)基本和口語沒有太大區(qū)別,在詩詞中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但是這樣的語言風格恰恰在元代遍地開花,盛行一時。也是曲與詩詞較為明顯的區(qū)別。二是語言素材的使用,大量引入方言俚語。有別于詩詞語言的凝練濃縮,“言有盡而意無窮”。盡量使文章的語言盡量口語化,從而更加生活化。
宋代表達離愁別緒,要寫盡離愁不見愁,而是“人比黃花瘦”,曲中則直抒胸臆“罵你個不良才,莫不少下你相思債”等等?;蛘哒f是詩詞語言講究繪畫中常用的留白,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元曲則是完全表露,不留余韻,見其文即明白其意。三是元曲的娛樂性,實現(xiàn)了文學作品前所未有的大眾化。元曲不再是像詩詞那樣高高在上,不再居廟堂之高,是高雅藝術(shù),故意拉開與普通大眾之間的距離感。
而是盡量貼近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隱逸山水之間,縱情自樂,是“開懷暢飲兩三瓢,只愿身安樂,笑了還重笑”;留戀青樓是“你既留心,俺索真誠”。再如寫高祖還鄉(xiāng)是“那大漢的車”,場面是“狗生雙翅”,“蛇纏葫蘆”等。調(diào)侃詼諧,生動活潑。當然,就內(nèi)容而論,詩詞曲的內(nèi)容都非常廣泛,元曲的內(nèi)容與市井生活更為貼近。更多內(nèi)容,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