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是清朝皇族,認真來說八旗都是愛新覺羅皇族所有,所以愛新覺羅皇族并非屬于是八旗中的任何一旗。當然如果非要說愛新覺羅屬于那個旗,那么愛新覺羅應(yīng)該屬于是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親統(tǒng)過的兩黃旗。比如慈禧太后等都是如此,《甄嬛傳》中雍正帝也是將甄嬛抬旗入了上三旗。
愛新覺羅是什么旗?
愛新覺羅是清朝皇族,認真來說八旗都是愛新覺羅皇族所有,所以愛新覺羅皇族并非屬于是八旗中的任何一旗。當然如果非要說愛新覺羅屬于那個旗,那么愛新覺羅應(yīng)該屬于是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親統(tǒng)過的兩黃旗。為什么會這么矛盾的區(qū)分呢,主要因為八旗在清朝的特殊存在所導(dǎo)致的,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提起八旗,可能很多人下意識認為八旗屬于是一種兵種,甚至清史稿中將八旗寫入了兵志中。
清朝八旗其實并非是單一的兵種,而是清朝獨有的軍國民制度。清之八旗者,乃清太祖努爾哈赤所定之國體也。一國盡歸于八旗,以八和碩貝勒為旗主,旗下人謂之屬人,屬人對旗主有君臣之分,形成的是滿人無不在旗的現(xiàn)象。說白了清朝是由少數(shù)民族滿族建立的,而滿人都在八旗之內(nèi)的。最初的八旗制是指八貝勒分治其國,無一固定君主。
由八家公推一人為首長,如八家意見不合,即可易之。實際上是聯(lián)旗制,頗有現(xiàn)在聯(lián)邦制的意思。到了清太宗皇太極時面對這種松散的聯(lián)旗制,開始大力加強中央集權(quán),最后形成旗主權(quán)力被抑制,同時使各旗屬人不能于皇帝之外復(fù)認本人之有主,使八旗忠心的對象不只是旗主,而是皇帝。通過上述八旗歷史可以看出,不論八旗制度怎么變,八旗的旗主都是由愛新覺羅皇族之人擔(dān)任的。
清朝八旗中哪個旗地位最高?是正黃旗嗎?
并不是正黃旗,而是鑲黃旗,不過鑲黃旗只是八旗居首,而不是在地位上俯視諸旗。清朝八旗分上三旗與下五旗,而上三旗中以鑲黃旗最尊貴,被奉為頭旗。不過就實際地位而言,八旗只分主次不分高低,并沒有明顯的高低貴賤,上三旗也有包衣奴屬,而下五旗也不乏豪貴大僚。打個簡單的比方來說,就好像《倚天屠龍記》中武當七俠中宋遠橋是大師兄,自然是七俠之首,說話也有分量,不過并不代表宋遠橋的地位就更加尊貴。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種人口編制制度,類似于中原古代的“保甲制度”:將若干人口編為一個牛錄,將若干牛錄編為一個甲喇,將若干甲喇編為一個固山,而這個固山也就是“旗”。滿洲入關(guān)以前,正黃旗與鑲黃旗是汗王親領(lǐng)的,而其他六旗由汗王的子侄們統(tǒng)領(lǐng)。按理說兩黃旗原本都是皇帝的親領(lǐng),不分主次,而讓原本居首的是正黃旗與鑲黃旗這兩黃旗,而最終鑲黃旗壓過了正黃旗,主要也還是因為努爾哈赤。
清太祖努爾哈赤寵愛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晚年將已經(jīng)親屬的兩黃旗析出了很多給多爾袞、多鐸與阿濟格三兄弟,自己只剩下部分的鑲黃旗旗眾。不過也因此,當時鑲黃旗成為了唯一汗王統(tǒng)領(lǐng)的旗,成為八旗之首旗。順治朝,皇帝仍舊擁有兩黃旗,而多爾袞死后正白旗歸宗于皇帝,取代了在此之前正藍旗的地位,兩黃旗與正白旗統(tǒng)稱為“上三旗”,由皇帝親領(lǐng)。
滿清時代,上三旗都是皇帝親兵,御前侍衛(wèi)等也都是從上三旗中挑選。而宮廷之中的所有宮女,也都出身上三旗包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內(nèi)務(wù)府包衣。而下五旗,主要就是負責(zé)京城與各地的駐防,下五旗包衣供王府公爵使用,無法進入宮禁。很多人會誤以為上三旗地位高于下五旗,這是個很大的誤區(qū)。雖然上三旗的領(lǐng)主是皇帝,但上三旗中除了皇帝一家子其他不是什么尊貴之人;下五旗卻相反,因為清朝封爵者入旗,都入下五旗,所以下五旗之中多的是皇親貴胄。
仔細翻閱清史就會發(fā)現(xiàn),清朝很多的大員王公,都是下五旗出身。在清朝有“抬旗”制度,也就是將外八旗抬入內(nèi)八旗,或者將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以表示恩榮。比如慈禧太后等都是如此,《甄嬛傳》中雍正帝也是將甄嬛抬旗入了上三旗。上三旗尤其是鑲黃旗,就等于是皇帝私旗,旗中就是皇帝、皇帝的寵妃、太后、未封爵的皇子與未出嫁的公主,而其他人都是地位非常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