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玻璃瓶是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只是要看什么瓶子了。清朝至民國時期的玻璃鼻煙壺(瓶)收藏價值是很高的,其次是早期的香水玻璃瓶價值也不低,總之只要玻璃瓶子形狀奇特都有收藏價值。收藏價值取決于個人,有一些人因為喜歡酒,就開始收藏之行,就比如一些上了年份的或者是有特別意義的,有背景的比如重要人物使用過的,和形狀獨特。
我有個茅臺瓶子,有沒有收藏價值?
很高興為您解答。收藏價值取決于個人,有一些人因為喜歡酒,就開始收藏之行,就比如一些上了年份的或者是有特別意義的,有背景的比如重要人物使用過的,和形狀獨特。例如在18年蘇城曾有人在報紙上登廣告,稱:高價收購茅臺酒瓶,價格在200到500元不等。在大家議論紛紛以為是涉嫌造假時,最后收購酒瓶的老板回應,他們是安徽一家商貿(mào)公司,專門回收60年代到80年的老茅臺酒瓶,并且數(shù)量只收購十來個,回收酒瓶僅作為收藏,不會有其他用途。
酒瓶也有人收藏嗎?哪些酒瓶有收藏價值呢?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 著名酒瓶 一個多月來,茅臺酒成為資本市場上最引人關注的話題,與此同時,各種酒瓶的價格也經(jīng)歷了一場過山車式的起伏。隨著投資者的大量擁入,一些人半開玩笑地說:“如今是個酒瓶就能收藏。”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回看歷史上留下的著名酒瓶,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并不是一般的工藝品,而是價值極高的文物。
由此看來,不管價格炒得多高,酒瓶也不見得都是寶貝,只有真正的精品才值得長存于世。 唐白釉梅瓶 如果不是其本身異常精美,酒瓶這種實用器皿絕不會流傳千年之久。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只唐白釉梅瓶,它高42.5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17.5厘米,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平底實足,胎質(zhì)細膩,通體施白釉,釉面光潔,無任何雜質(zhì),玻璃質(zhì)感較強,透明度較高,釉面上布滿均勻細碎的開片紋,施有化妝土,應為北方地區(qū)燒造。
仔細觀察這只梅瓶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梅瓶有一定差異,其器身較短,不呈明顯的S形曲線;這只梅瓶特別之處還在于,它被學界定義為一只唐代酒瓶,因而意義十分重大?! ∮捎谒未郧懊耖g所用的盛酒器皿多為酒壺、酒甕、酒壇等,所以學界曾認為唐代沒有通常意義上的陶瓷酒瓶。對于這只梅瓶,歷代藏家都曾以為它是插花用的花瓶;后來,有學者對其進行細致研究后發(fā)現(xiàn):它其實正是所有梅瓶的雛形。
而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梅瓶產(chǎn)生最初應為實用器,主要用于盛酒,所以這只梅瓶也被稱為“始祖梅瓶”?! 〈胖莞G“醉鄉(xiāng)酒?!薄 扒骞撩谰啤苯?jīng)瓶 后世所謂“梅瓶”是古代重要盛酒器皿,其唐代叫法已不可考。北宋詞人趙令畤曾在《侯鯖錄》中記載:“陶人之為器,有酒經(jīng)焉……小頸,環(huán)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
學界認為,這種可裝酒一斗、名為“酒經(jīng)”的小口修腹瓷瓶就是宋代的“梅瓶”,因此宋代的梅瓶也可稱作“經(jīng)瓶”。 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宋磁州窯“醉鄉(xiāng)酒?!苯?jīng)瓶,它高43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9厘米,小口,溜肩,上腹較鼓,下腹斜內(nèi)收,小平底,整個造型挺拔俊秀,風格古拙淳厚。器體以粗線條的墨筆,勾畫出五組紋飾,其中主題紋飾帶有四個圓形開光,內(nèi)寫“醉鄉(xiāng)酒海”四字,書體遒勁豪放,意境深邃廣闊。
唐代詩人溫庭筠曾在《乾簨子·裴宏泰》中寫道:“有銀海,受一斗以上,以手捧而飲”,所謂“銀海”,就是銀質(zhì)酒海,因此酒量很大的人,也常被稱之為“海量”。大凡嗜酒如命者,常常企盼著有一個酒海,使自己沉入酒海中,或者泛舟海上,時時暢飲,這件“醉鄉(xiāng)酒?!苯?jīng)瓶中的“酒?!本捅憩F(xiàn)出制造者對酒的企盼和奢望?! ∩虾2┪镳^還藏有一件磁州窯“清沽美酒”經(jīng)瓶,該瓶高43.8厘米,口徑3.8厘米,底徑9.3厘米,小口,豐肩,修腹,小平底,造型挺拔秀麗,通體白釉黑花,頸部繪蓮瓣紋,肩部為叢草紋,上腹主題花紋是四個等距的圓形開光,內(nèi)填“清沽美酒”四個大字,開光外填繪叢草紋,下腹繪蓮瓣紋,花紋簡潔清新,自然大方。
“清沽”也作“清酤”,是古代用作祭祀的一種專用高級酒,所謂“清沽美酒”,就是清醇美酒之意。據(jù)《周禮·酒正》記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后來,人們用“清酒”泛指清醇美酒,如李白在《行路難》中詩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纹媸G褐彩 醉酒人物經(jīng)瓶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各個酒量非凡,但也有人質(zhì)疑:元代以前中國所飲用的都是釀造酒,度數(shù)不高,真的能把人喝醉嗎?答案是當然。
一件1964年出土于廣東佛山瀾石墓葬的北宋梅瓶描繪了宋人飲酒的情景,而且畫中的人物確實喝得東倒西歪?! 〈吮彼魏植首砭迫宋锝?jīng)瓶現(xiàn)藏于廣東省博物館,它高31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7.2厘米,為小卷唇,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脛緩收,平底內(nèi)凹。此瓶通體用褐彩勾繪,肩繪纏枝蓮紋,腹上下各繪一周花帶,中部四開光,瓶身開光外以海水紋襯托,足上部繪纏枝五瓣菊花紋一周。
瓶上分別繪戴巾著袍袒胸的酒徒欲飲、稍醉、大醉、昏睡四種形象,生動滑稽。該瓶繪畫整體布局嚴謹,紋飾線條流暢,主次分明,人物動態(tài)表情刻畫逼真,是一件難得的宋瓷佳品?! ≡撈繎霎a(chǎn)于奇石窯,該窯址位于佛山奇石村,早年人們在此開挖環(huán)山溝時,曾發(fā)現(xiàn)7至8米深的陶瓷殘片堆積,這些標本為研究唐宋時期陶瓷發(fā)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明定陵青花梅瓶 明清時期民窯酒瓶文物數(shù)量雖然豐富,但大多工藝粗糙,因而傳世精品不多,且難以鑒定。至于明清官窯,由于其所生產(chǎn)的梅瓶與玉壺春等存在較多觀賞器,所以也不能按器形直接稱其為“酒具”?! ?958年,北京定陵出土瓷器十六件,其中有八件是青花梅瓶,均放置在帝、后棺槨之兩側。它們形狀相同,皆小口,細頸,廣肩,瘦高腹,平底,有蓋。
萬歷帝槨旁的四件通高71-75厘米,白地青花,瓶蓋繪雙龍、番蓮紋,肩部有“大明萬歷年制”款,瓶身上部和下部繪變形仰覆蓮瓣紋,瓶身中部繪二龍、番蓮紋。定陵出土的青花梅瓶,作為御用之物,制作得非常精美,修長的身形,素雅的青花,白凈的胎釉,相映成輝。其花紋圖案簡潔,主題突出,線條流暢,疏密恰當?! ?jù)考古學家研究,把梅瓶排列在棺槨旁,應有特殊意義,很可能是按“酒”與“久”諧音,“瓶”與“平”同音,所以把酒瓶放在帝、后槨旁隱含有天長地久、江山太平之寓意。
由此可見,定陵出土的青花梅瓶應為明代酒具。 元銘“葡萄酒瓶”黑釉長瓶 十四世紀時,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元帝國鞏固后,東西方文化交流逐漸頻繁,在中國甚至出現(xiàn)了一種陶瓷“葡萄酒瓶”?! ≡憽捌咸丫破俊焙谟蚤L瓶出土于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它高43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9.3厘米,器身細長,小口,短頸,長腹,肩上陰刻“葡萄酒瓶”四字,肩以下施黑釉,并飾瓦楞紋。
我國古人對于葡萄酒其實并不陌生,如今學界普遍認為,葡萄酒早在漢通西域后便已傳入我國,漢代文學家、科學家張衡還在《七辯》中提到“玄酒白醴,葡萄竹葉”。在唐代,葡萄酒已廣為人知,《新唐書·地理志》稱太原土貢有葡萄酒,王翰在《涼州詞》中開篇就說“葡萄美酒夜光杯”。在我國北方民族建立的遼、金、元各朝中,葡萄酒也十分流行。
遼寧法庫葉茂臺遼墓主室中有一木桌,桌下的器皿中封貯紅色液體,經(jīng)檢驗即葡萄酒。據(jù)《馬可波羅游記》著錄:“從太原府出發(fā),一路南下,約三十里處,出現(xiàn)成片的葡萄園和釀酒作坊。”書中還描寫了元代皇帝飲葡萄酒使用的金質(zhì)酒具,同時《元史·世祖本紀》中至元二十八年“宮城中建葡萄酒室”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到了明代,李時珍還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蒸餾葡萄酒的制作方式,并稱其為“葡萄燒酒”,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白蘭地”。
茅臺酒瓶 最后要說的就是“國酒”茅臺,許多人覺得茅臺酒瓶并沒有什么顯著特點,事實上,它的造型可是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演變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jù)史料記載,乾隆十年,四川總督張廣泗疏通赤水河,茅臺鎮(zhèn)成為川鹽入黔重鎮(zhèn),于是出現(xiàn)了“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繁華景象。作為地方土特產(chǎn),茅臺酒由此聲名遠播。清乾隆二十年前后,茅臺酒出現(xiàn)了半斤裝的圓形鼓腹陶瓶包裝,這種包裝十分便于攜帶。
1982年,茅臺酒廠在仁懷縣壇廠公社一農(nóng)民家征集到一件據(jù)考證系二百多年前燒制、迄今年代最早的小包裝茅臺酒瓶,該器小口,短頸,鼓腹。這種圓形鼓腹陶瓶在民國時期仍大量生產(chǎn),直至上世紀中葉,茅臺酒包裝才被改良為柱形瓶,這種瓶子為小口,平肩,瓶身呈圓柱形,通體醬色釉,容量為一斤。 如今藏界把上世紀50年代以前出產(chǎn)的圓柱形陶瓶灌裝茅臺酒稱為“土陶瓶茅臺”或“釉陶瓶茅臺”。
相比后來生產(chǎn)的茅臺酒瓶,早期的土陶瓶、釉陶瓶顯得更加樸實厚重。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稱,茅臺酒的土陶瓶、釉陶瓶一直都沒有被淘汰,民間有大量白酒藏家四處搜羅此類酒瓶,并用于所謂“舊瓶裝新酒”,進行品鑒使用。 (宗合)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