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詞組鼻祖(花間詞百科)

1. 花間詞組鼻祖

1. 花間詞組鼻祖

自己去買一本文言文全解,比較方便. 初中階段通假字大集合下面是初中階段出現(xiàn)的通假字:1、罔通惘 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學兒》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队薰?、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4、反通返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队薰?、衡通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逗酥塾洝?、見通現(xiàn) 風吹草低見牛羊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8、貼通帖 對鏡貼花環(huán)《木蘭辭》9、策通冊 策勛十二轉(zhuǎn)《木蘭辭》10、著同著 著我舊時衫《木蘭辭》11、火通伙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赌咎m辭》)12、詘通曲 佛印絕類彌勒……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逗酥塾洝?3、簡通揀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1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15、說通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16、要通邀 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做食《桃花源記》17、有通又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冻鰩煴怼窞樽止踩兴?。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18、屬通囑 屬予作文以記之?!对狸枠恰?9、已通以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隆中對20、坐通座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犊诩肌?1、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队薰粕健?2、邪通耶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恶R說》23、食通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24、材通才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26、蕃通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27、唱通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蛾惿妗?8、闕通缺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度龒{》29、少通稍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犊诩迹?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兜玫蓝嘀?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2、 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3、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4、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5、 對鏡帖花黃?!鸢榻泽@忙。(《木蘭詩》)帖:通“貼”?;穑和ā盎铩?。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11、路轉(zhuǎn)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xiàn)”。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xiàn)”。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xiàn)”。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1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1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么。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20、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33、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34、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37、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41、自余為?J人,……(《始得西山宴游記》)?J:通“戮”,遭到貶謫。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5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5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xiāng):通“向”,從前。55、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信:通“伸”。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57、小惠未?蹋?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蹋和ā氨欏保?遍及,普及。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的問題]  要做好古漢語的今譯,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準確地理解原文,同時要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譯出來?! 蚀_地理解原文,是進行今譯的基礎(chǔ)。原文理解錯了,譯文當然就不能準確。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這句中的“生”是使動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譯時肯定會出問題?! ∵€有,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這句中的“或”是個無定代詞,意思是“有的”若譯成“或者”就錯了?! ∵€有一點,古漢語的一些詞,有常見意義,也有特指意義,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義?!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中的“進”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確理解“進、退”的特指意義,那么翻譯就會不正確。對古漢語有了正確理解之后,還要能用現(xiàn)代漢把它譯出來。古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在詞匯、語法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個字對一個字地翻譯出來。這類句子如果在翻譯時增加了不必要的詞語,或變動了詞序,就會影響譯文的準確性。但是古今漢語相比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詞語有所不同,詞語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結(jié)構(gòu)有所不同,碰到這些不同的地方,今譯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龅焦沤駶h語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對譯的地方,要妥善處理?! 」艥h語中的一些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適當?shù)脑~和它對應。如,琢常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甕百口,甌、檠、盤、盒稱是。自余酒器,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shù)十枚。這句說陳列的寶物很多,有的東西現(xiàn)代沒有,如,甌、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譯時就不用譯?! ∵€有,古漢語中對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說法。象,《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觸龍稱自己的死是“填溝壑”,稱趙太后的死是“山陵崩”,在現(xiàn)代漢語中就沒有這樣的等級區(qū)分,在翻譯時只能用大體相應的詞語來對譯,把“填溝壑”譯成“死去”把“山陵崩”,譯成“百年之后”。還應注意的是不要隨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詞改成現(xiàn)代名稱。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若隨便改成“讓他掛著刀巡邏警衛(wèi),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錯了。太過于現(xiàn)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義?! ≡儆性~語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記》中的兩句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兩句話并不難懂,但是翻譯時卻并不容易,就單個詞來說,“芳”就譯為“芳香”,“鮮”可以譯為“新鮮”,“美”可以譯為“美麗”,“繽紛”大致可以譯為“繁多”。但是,問題在于,把這些詞語翻譯出來以后,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這種情況,翻譯時就要靈活些,在不損害原意的前提下,調(diào)整詞語的搭配關(guān)系,使它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 ∫⒁夤糯鷿h語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方式的特點?! ∫话銇碚f,古漢語的表達要比現(xiàn)代漢語簡略一些,因此,在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有進要加一些詞語或句子,使意思表達得比較完整?! ∪纾嗳赴仓欩]之志哉!可譯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還有古漢語中有互文見義的表達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勺g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個人的處境好壞而歡喜悲哀?! ≡跍蚀_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chǔ)上還應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貏e應當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態(tài)副詞、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詞氣詞。例如“其”字,有時表示推測語氣,有時表示祈使語氣,在翻譯時要把這種語氣表達出來。   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測語氣。保存原文的語言風格是較高的要求,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翻譯古文,可以記住這個口訣:“首覽全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難解句子,前后聯(lián)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guī)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察全句。領(lǐng)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力求直譯?!? 古文翻譯,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即可。 --[學以致用]1.翻譯下面這段文字,想想內(nèi)容會給我們什么啟發(fā)。莊周家貧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游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題解] 莊子家中貧困,去向河監(jiān)侯借糧,但是結(jié)果是耐人尋味的。[與本文有關(guān)的文學常識] 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戰(zhàn)國時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不甚詳。只是在《史記》中說他是宋國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作過蒙漆園吏,楚威王聽說他有才能,想讓他做相,他辭去不干。另外在《莊子》書中說人他家貧,也就是這篇文章中說的  “莊周家貧”,他為人曠達,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莊子》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是莊子及其門人后學所著。現(xiàn)存三十三篇。書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組成。這些故事含義深刻,膾炙人口,取材廣泛,設(shè)想奇持,意境開闊,描寫生動傳神。富有浪漫主義的獨特風格。[與本文有關(guān)的語文知識]  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故,所以。往,去。貸粟,借糧。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的官?! ∥覍⒌靡亟?,將貸子三百金,可乎:將,將要。金,這里是封地交納的稅金。金,金屬貨幣,不是黃金。子,人稱代詞,你?! ∮兄械蓝粽撸褐械?,道路中間?! ?,子何為者邪;來,這是呼喚鮒魚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為者邪,這是為什么呀?邪,同“耶”。  我,東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豈有,可有。斗升之水,一點點的水?;钗遥刮一??;?,使動用法?! ∥仪夷嫌螀窃街?,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將要。吳越,這里指的是水鄉(xiāng)。激,震蕩,推擁。西江,大概指吳越之西的大水,即長江??珊?,可以嗎?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失我常與,我失去了經(jīng)常作伴的(指水)。常與,常在一起的東西。我無所處,我沒有地方安身?! ≡蝗缭缢魑矣诳蒴~之肆:還不如先到干魚讓去尋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實際的話沒用。[概括提要]  這則寓言用講故事的形式反駁監(jiān)河侯的不切實際,只說空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說的非常輕松,但是理由卻顯得更加充分。諷刺了空話的無用而可笑。這則寓言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 莊子哲學宏偉闊大,他給我們無窮的遐思和啟發(fā),有興趣同學請閱讀《莊子-秋水》。[題解] 教,指的是教學,學,指的是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guān)系。[與本文有關(guān)的文學常識]《禮記》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各據(jù)所聞而撰寫,由西漢戴圣纂集。也叫《小戴記》或《小戴禮記》。  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禮儀制度的重要資料。[與本文有關(guān)的語文常識]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即使。嘉,同“佳”,好的。肴,魚肉類的葷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夠之處?! ≈В豪?,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苑矗悍催^來要求自已。[原文參考對譯]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詳見《文科愛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之: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zhàn)》)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二)助詞 1.結(jié)構(gòu)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2.結(jié)構(gòu)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3.音節(jié)助詞。用來調(diào)整音節(jié),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4.結(jié)構(gòu)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5.結(jié)構(gòu)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guān)系:l.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2.承接關(guān)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guān)系?!兜玫蓝嘀У拦阎?3.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隆中對》)④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兜玫蓝嘀У拦阎?.遞進關(guān)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guān)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以(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2.表示結(jié)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3.有時相當于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臥(《始得西山宴游記》)(三)“以”還可作動詞(屬于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然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記》)(二)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2.用于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3.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于“……的樣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乃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說新語〉三則》)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4.用于判斷動中,相當于“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二)作連詞,表示前后的銜接或轉(zhuǎn)折,可譯為“于是”。如:①乃入?yún)菍ざ?。(《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于 介詞“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②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公輸》)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為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短文兩篇》)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者 (一)結(jié)構(gòu)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于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jié)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其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也可譯作“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么”“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后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三)連詞,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如: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焉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3.代詞,相當于“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4.兼詞,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后,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于“從這里”“在那里”。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zhàn)

2. 花間詞百科

2. 花間詞百科

花間詞的基本風格是?風格是婉麗綺靡

3. 花間是詞組嗎

花間對仗詞是草里。一,花間與草里,內(nèi)容相關(guān),意義相近,處所同位,意義對仗。

二,花間,草里,詞性對稱,結(jié)構(gòu)相同,方位同向,詞性對偶工整。

三,花間與草里,不僅同位,同向,相處兼容,而且聲調(diào)對仗,花間的聲調(diào)是平平,而草里的聲調(diào)是仄仄,平平對仄仄,對仗工整。

4. 花間詞派鼻祖是誰

溫庭筠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

溫庭筠精通音律,詩詞兼工。溫庭筠詩詞工于體物,有聲調(diào)色彩之美,在藝術(shù)上有獨到之處。其詩辭藻華麗,多寫個人遭際,于時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其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秾艷精巧,語言工練,清俊明快,是花間詞派的代表作家,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其詞對后來詞人影響很大,因而被稱為花間鼻祖。

5. 花間詞的鼻祖

B趙崇祚《花間集》

花間派是指作品為五代詞集《花間集》所收錄的詞家。代表人物有溫庭筠、韋莊、張泌等。

一般認為花間派起源于唐代溫庭筠,而繁榮于五代時后蜀。嚴格意義上講并不能成為一派。一般認為花間派是詞這種文學形式由民間歌曲過渡到文人創(chuàng)作的中間形態(tài)。

花間詞的題材多是兒女艷情,離思別緒,綺情閨怨。體制上,花間詞限于小令,不過五六十字,沒有題目,僅有詞調(diào)名。風格上,花間詞溫柔婉轉(zhuǎn),婉約含蓄,濃艷華美為主,也有清新典麗之作。

花間詞在宋代被稱為艷科奠定了基礎(chǔ)。學術(shù)界長期以來認為花間派藝術(shù)成就低于宋詞。而花間詞直接影響了馮延巳和李煜的詞風。

《花間集》

為五代時后蜀趙崇祚所纂輯,成集于公元940年,共收錄十多位作家的500多首作品。詞集使用了74種牌調(diào)。其中浣溪沙、菩薩蠻、臨江仙與酒泉子使用最多。

花間集對各代詞風影響甚遠。陸游認為花間集有簡古之致。 《花間集》,詞總集。五代后蜀趙崇祚編。十卷。有廣政三年(940)歐陽炯序。收錄唐溫庭筠、皇甫松、五代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和凝、顧敻、孫光憲、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十八家五百首詞,歐序稱“詩客曲子詞”。溫詞居首,詞風濃艷精美,多詠閨情,開花間一派風氣。韋莊疏淡明麗,能注入個人思鄉(xiāng)懷舊之情,與溫詞并稱,代表集中兩種主要風格。

6. 花間詞派的鼻祖

花間派  中國晚唐五代詞派。五代后蜀趙崇祚選錄唐末五代詞人18家作品500首編成《花間集》(10卷),其中除溫庭筠、皇甫松、和凝、孫光憲外,其余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他們的詞風大體相近。后世因而稱之為花間派。溫庭筠、韋莊是其代表作家,二人雖都側(cè)重寫艷情離愁,但風格不同,溫詞秾艷華美,韋詞疏淡明秀。其余詞人,多蹈溫、韋余風,內(nèi)容不外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調(diào)不高。但鹿虔扆、歐陽炯、孫光憲也有一些較有現(xiàn)實意義的作品?;ㄩg詞在思想上無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艷精工,藝術(shù)成就較高,對后世詞作影響較大。《花間集》有南宋紹興、淳熙、開禧年間3種刻本。今人李一氓《花間集校》,1981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中唐以后,文人寫詞的漸多,溫庭筠是其中寫詞最多、對后人影響也最大的作家。

  溫庭筠(812?—870?),本名歧,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他出身于沒落貴族的家庭,長期出入歌樓妓館,“能逐弦吹之音,為側(cè)艷之詞”(《舊唐書·本傳》),為當時士大夫所不齒,終身困頓,到晚年才任方城尉和國子監(jiān)助教。他的詩和李商隱齊名,但更多表現(xiàn)個人的淪落不偶,而較少傷時感事之作。就是他的愛情詩,雖文采絢爛,而雕琢過甚,帶有濃厚的唯美主義傾向,實際是齊梁綺艷詩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溫庭筠的詩雖不能和李商隱相比;由于他精通音律,熟悉詞調(diào),他在詞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成就上卻在晚唐其他詞人之上。溫詞現(xiàn)傳六十多首,比之他的詩,這些詞的題材更狹窄,絕大多數(shù)是描寫婦女的容貌、服飾和情態(tài)的。如下面的〈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相傳唐宣宗愛聽〈菩薩蠻〉詞,溫庭筠為宰相令狐掏代寫了好多首,這是其中的一首。他在詞里把婦女的服飾寫得如此華貴,容貌寫得如此艷麗,體態(tài)寫得如此嬌弱,是為了適應那些唱詞的宮妓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當時沒落王朝醉生夢死的生活。它上承南朝宮體的詩風,下替花間詞人開了道路。從敦煌詞里的十五首〈菩薩蠻〉看,題材相當廣泛;可是在溫庭筠以后,晚唐五代詞人填這個調(diào)子的不少,風格上就一脈相傳,離不了紅香翠軟那一套,可想見他影響的深遠。

  溫庭筠的部分描寫閨情的詞,如〈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又如〈更漏子〉: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表現(xiàn)婦女的離愁別恨相當動人。由于溫庭筠在仕途上屢遭挫折,對于那些不幸婦女的處境還有所同情,通過這些不幸婦女的描繪就流露了他在統(tǒng)治集團里被排擠的心情。他在詞的意境的創(chuàng)造上又有特殊成就,因此這些詞在過去時代曾贏得某些不幸婦女和懷才不遇的文人的愛好。

  溫庭筠在創(chuàng)造詞的意境上表現(xiàn)了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選擇富有特征的景物構(gòu)成藝術(shù)境界,表現(xiàn)人物的情思。如“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是一個色彩鮮明的小鏡頭,它不僅襯托出人物的如花美貌,也暗示她的命薄如花。又如“斜暉脈脈水悠悠”的凄清景象,也暗示行人的悠悠不返,辜負了閨中人的脈脈多情。此外如“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等,是同樣的例子。和上面的藝術(shù)特征相聯(lián)系,他在表現(xiàn)上總是那么含蓄。這比較適合于篇幅短小的詞調(diào),也耐人尋味;但往往不夠明朗,甚至詞不達意。最后是字句的修飾和聲律的諧協(xié),加強了詞的文采和聲情。溫庭筠在詞藝術(shù)方面這些探索,有助于詞的藝術(shù)特征的形成,對詞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溫詞題材的偏于閨情,表現(xiàn)的傷于柔弱,詞句的過于雕琢,也帶給后來詞人以消極的影響,所謂花間詞派正是在這種影響下形成的。

  五代時后蜀趙崇祚選錄了溫庭筠、皇甫松、韋莊等十八家的詞為《花間集》,其中除溫庭筠、皇甫松、孫光憲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他們在詞風上大體一致,后世因稱為花間詞人。西蜀依恃山川的險固,受戰(zhàn)禍較少,那些割據(jù)軍閥和官僚地主就弦歌飲宴,晝夜不休。歐陽炯《花間集序》說:

  楊柳大堤之句,樂府相傳;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爭高門下,三千玳瑁之簪;競富尊前,數(shù)十珊瑚之樹。則有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tài)。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娼風。何止言之不文,所謂秀而不實。

  花間詞人的作品就是在這樣的社會風氣和文藝風尚里產(chǎn)生的。陸游《花間集跋》說:“斯時天下岌岌,士大夫乃流宕至此?!笔菍λ麄兊姆船F(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傾向一針見血的批評。他們奉溫庭筠為鼻祖,絕大多數(shù)作品都只能堆砌華艷的詞藻來形容婦女的服飾和體態(tài),題材比溫詞更狹窄,內(nèi)容也更空虛。在藝術(shù)上他們片面發(fā)展了溫詞雕琢字句的一面,而缺乏意境的創(chuàng)造?;ㄩg詞人這種作風在詞的發(fā)展史上形成一股濁流,一直影響到清代的常州詞派。

  花間詞人里的韋莊,向來和溫庭筠齊名。他的詞稍有內(nèi)容,風格上也較溫詞清新明朗。如〈思帝鄉(xiāng)〉: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v被無情棄,不能羞。

  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一個天真爛漫追逐愛情幸福的少女,比之其他花間詞人作品里的婦女形象生動得多了。又如〈女冠子〉二首: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這兩首詞通過別后夢中的一次會見,表現(xiàn)對前情的留戀和別后的凄涼。前詞的全部內(nèi)容實際只是后詞寫的夢中人的一番陳訴。它在構(gòu)思布局上別具匠心,而語言淺白如話,可以同那些以詞句雕琢為工的詞家明顯區(qū)別開來。值得注意的是韋莊詞里還有部分直接抒寫情懷的作品,如〈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韋莊共寫了五首〈菩薩蠻〉,風格都相近。它上承白居易、劉禹錫的〈憶江南〉等作品,而下啟南唐馮延己、李煜等詞家,可說是花間詞里的別調(diào)。

  除韋莊外,牛希濟的〈生查子〉:

  春山煙欲收,天澹星低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浀镁G羅裙,處處憐芳草。

  新月曲如眉,未有團欒意。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終日劈桃瓤,人在心兒里;兩朵隔墻花,早晚成連理。

  饒有南朝樂府民歌情味。李旬的〈南鄉(xiāng)子〉: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帶香游女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暗里回眸深屬意,遺雙翠,騎象背人先過水。

  把南國水鄉(xiāng)風光和勞動婦女的生活氣息帶到詞里來,給人以清新開朗的感覺。然而這些作品卻正是那些用詞來點綴紙醉金迷生活的人們所不能欣賞的;因此他們的成就在后來崇拜花間派的詞家里反而沒有得到繼承.

后蜀趙崇祚于廣政三年(940)編溫庭筠、韋莊、皇甫松、孫光憲、薛昭蘊、牛嶠、張泌等18位詩人的詞500首為十卷《花間集》,花間詞派也因此集而得名。

格律派-創(chuàng)始人

周邦彥詞音律嚴整,格調(diào)精工,多創(chuàng)新調(diào)。因此他被尊為格律派的創(chuàng)始人,開南宋姜夔、吳文英格律詞派先河。姜夔是格律派的宗主。

格律派-表現(xiàn)形式

該詞派尚雕琢,重音率、求典雅,造境遣詞,均避俗崇雅。姜夔、張炎尚清空,吳文英詞主密麗。

7. “花間”詞派的“鼻祖”是

花間詞派是中國古代詩詞學流派之一。出現(xiàn)于晚唐五代時期,產(chǎn)生于西蜀,得名于趙崇祚編輯的《花間集》。奉溫庭筠為鼻祖而進行詞的創(chuàng)作的一個文人詞派。

花間詞誕生于晚唐五代,花間詞派作為最早的流派之一在詞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著巨大的影響。晚唐五代時,中國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詞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相繼出現(xiàn)了西蜀和南唐兩個詞壇中心。五代趙崇祚撰《花間詞》,收集了溫庭筠、皇甫松、孫光憲、韋莊、和凝、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人的500首詞作。其中除溫庭筠、皇甫松、孫光憲之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稱為“花間派”。

8. 花間詞組鼻祖是什么

同義詞:吹下,吹掉。

吹落的例句

1 空中飄著雪花,小小的白羽毛,又像吹落的梨花瓣,零零落落。

2 一陣風把一些蘋果吹落到地上,呆在樹上的蘋果左右搖擺著,好像在說:“趕緊把我們摘下來吧!我們都熟了?!?。

3 秋風,吹熟了果實;秋風,吹落了樹葉;秋風,吹散了玩耍的朵朵白云;秋風又吹醒了即將忙碌的農(nóng)民。秋風,你觸動了我的心靈!

4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9. 花間詞派的鼻祖是誰

溫庭筠。其詞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詞的文采和聲情,被尊為“花間詞派”之鼻祖。(但其實韋莊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代表作家,并稱“溫韋”。)

花間詞派產(chǎn)生于于晚唐五代時期的前蜀,是中國古代詩詞學流派之一,其名得自于后蜀趙崇祚所編詞集《花間集》。《花間集》收輯溫庭筠、韋莊等十八人的詞作,共計500首詞。其作者大多是蜀人,詞風近似,詞作內(nèi)容多為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因此被稱為“花間詞派”。

溫庭筠(約812年-約866年),本名歧,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中唐以后,文人寫詞的漸多,溫庭筠是其中寫詞最多、對后人影響也最大的作家。

10. 什么叫花間詞派

中國晚唐五代詞派。五代后蜀趙崇祚選錄唐末五代詞人18家作品500首編成《花間集》(10卷),其中除溫庭筠、皇甫松、和凝、孫光憲外,其余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他們的詞風大體相近。后世因而稱之為花間派。

溫庭筠、韋莊是其代表作家,二人雖都側(cè)重寫艷情離愁,但風格不同,溫詞秾艷華美,韋詞疏淡明秀。

其余詞人,多蹈溫、韋余風,內(nèi)容不外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調(diào)不高。

但鹿虔扆、歐陽炯、孫光憲也有一些較有現(xiàn)實意義的作品。

除少數(shù)暗傷亡國的作品和邊塞詞之外,花間詞在思想上無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艷精工,藝術(shù)成就較高,對后世詞作影響較大?!痘ㄩg集》有南宋紹興、淳熙、開禧年間3種刻本。今人李一氓《花間集?!?,1981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唐以后,文人寫詞的漸多,溫庭筠是其中寫詞最多、對后人影響也最大的作家。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