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下一氣(通天下一氣耳出處)

1. 通天下一氣

1. 通天下一氣

【出自】;

《外篇·知北游》莊子

【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知謂無為謂曰: “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 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問,反于白 水之南,登狐闋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袂唬?“唉!予知之,將語若?!敝杏远渌浴V坏脝?,反于帝 宮,見黃帝而問焉。

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 無從無道始得道。”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 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 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 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 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 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褚褳槲镆?,欲復歸根,不亦難乎! 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 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 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 化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氣耳?!ト斯寿F一?!敝^黃帝曰: “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吾問狂屈, 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 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 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笨袂勚?,以 黃帝為知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 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 之謂也。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扁 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六合為巨,未離其內(nèi);秋豪為小,待之成體 ;天下莫不沈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 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于天矣!

嚙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 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 犢而無求其故?!毖晕醋?,嚙缺睡寐。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曰: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無心而 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舜問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 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 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 。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崩像踉唬骸叭挲R戒, 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窨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 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 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 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邀于 此者,四肢強,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 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 損之而不加損者,圣人之所保也。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終則復始 也。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 。此其道與!

“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于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于宗。 自本觀之,生者,喑噫物也。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說也,奚 足以為堯、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倫雖難,所以相齒。圣人遭之而 不違,過之而不守。調(diào)而應之,德也;偶而應之,道也。帝之所興, 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 。解其天韜,墮其天帙。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也,此眾人 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無值,辯不若默;道不可 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p>

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 “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睎|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 問也,固不及質(zhì)。正、獲之問于監(jiān)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 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嘗相與游乎無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嘗相與無為乎!澹 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diào)而閑乎!寥已吾志,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 去而來不知其所止。吾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 而不知其所窮。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 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 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p>

妸荷甘與神農(nóng)同學于老龍吉。神農(nóng)隱幾,闔戶晝瞑。囗荷甘日中奓 戶而入,曰:“老龍死矣!”神農(nóng)隱幾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 “天知予僻陋謾誕,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fā)予之狂言而死矣 夫!”弇堈吊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于道, 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夫體道者乎! 視之無形,聽之無聲,于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p>

于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庇?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痹唬骸白又溃嘤袛?shù)乎?”曰 :“有?!痹唬骸捌鋽?shù)若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 、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shù)也?!碧┣逡灾砸矄柡鯚o始 ,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 :“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nèi)矣,知之外矣?!庇谑翘┣逖龆鴩@ 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無始曰:“道不 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 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 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無問,問無應。無問問之,是問窮也;無應 應之,是無內(nèi)也。以無內(nèi)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nèi)不知乎 大初。是以不過乎昆侖,不游乎太虛?!?/p>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 狀貌:窨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光 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 有矣,何從至此哉!”

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馬曰:“子巧與!有道 與?”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于物無視也,非鉤無 察也?!笔怯弥呒俨挥谜咭玻蚤L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 孰不資焉!

冉求問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 。”冉求失問而退。明日復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 ’夫子曰:‘可。古猶今也?!羧瘴嵴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 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 神者求邪!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子孫而有孫子可乎?”冉求未 對。仲尼曰:“已矣,末應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 邪?皆有所一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 ,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圣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于 是者也?!?/p>

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回敢問其游?!敝倌嵩唬骸肮胖送饣鴥?nèi)不化,今之人內(nèi)化而外不 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 。狶韋氏之囿,黃帝之圃,有虞氏之宮,湯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 墨者師,故以是非相赍也,而況今之人乎!圣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 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山林與,皋壤與, 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 哀樂之來,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夫知 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 也。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為去為。齊 知之,所知則淺矣!”

2. 通天下一氣耳出處

2. 通天下一氣耳出處

1、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莊子·齊物論》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莊子·養(yǎng)生主》3、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莊子·逍遙游》4、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

——《莊子。

大宗師》5、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莊子·養(yǎng)生主》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莊子·人間世》7、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莊子·齊物 論》8、汝不知夫螳螂乎

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人間世》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

——《莊子·天地》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莊子·駢拇》12、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莊子·天地》13、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莊子·天運》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莊子·田子方》15、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莊子·知北游》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莊子·知北游》17、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莊子·外物》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nèi)者無位而不怍。

——《讓王》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莊子·讓王》20、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齊物論》21、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莊子·養(yǎng)生主》

莊子名言名句大全

1、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2、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3、見笑于大方之家。

  4、《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5、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6、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7、以其知之所知,以養(yǎng)其知之所不知。

  8、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9、鳥獸不厭高,魚鱉不厭深。

  10、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11、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12、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13、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14、無遷令無勸成。

  15、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16、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官為賢。

  17、德有所長,形有所忘。

  18、若白駒之過隙。

  19、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20、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21、鑒明則塵垢不止。

  22、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意有所至愛有所亡。

  23、不知其所以然。

  2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5、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無用之用  26、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

  27、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28、得魚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29、逐萬物而不還。

  30、化腐朽為神奇。

  31、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32、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33、福輕乎羽,莫之知載。

  34、相啕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5、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36、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37、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38、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

  39、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40、蓋之如天,容之如地。

  41、仁義之端,是非之途。

  42、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43、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

  44、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45、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46、魯酒薄而邯鄲圍。

  47、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

”跖曰:“何適而無道邪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  4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49、大而無當,往而不返。

  50、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51、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52、存己而后存人。

  53、忿設(shè)無由,巧言偏辭。

  54、游于羿之彀中。

  55、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56、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陸,則沒世不行尋常。

  57、德蕩乎名知出乎爭。

  58、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

  59、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60、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

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61、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62、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6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也。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6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65、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66、寡不道以歡成有德者能之。

  67、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68、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69、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

  70、忘其肝膽,遺其耳目。

  71、何謂道

有天道,有人道。

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72、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軼,則必不勝任矣。

  73、知足者不以利自累。

  7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75、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

吾葬具豈不備邪

  76、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77、生有涯而知無涯。

  78、人之貌有與也。

  79、相噓以濕。

相濡以沫。

  80、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81、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

  82、以管窺天,以錐刺地。

  83、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

  84、安時處順,哀樂不入,謂之縣解。

  85、君子之交淡如水。

  86、官知止而神欲行。

  87、臨大難而不懼。

  88、眾人重利,廉士重名。

  8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90、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91、大道不稱,大辯不言。

  9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莊子關(guān)于學習的名言都有哪些

· 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夢蝴蝶,蝴蝶之夢為周與

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

此之謂物化。

· 北海有大鵬怒而飛,其翼垂天之云,水擊三千丈,扶博遙之上九萬里

· 將為(月去)篋探囊發(fā)匱之盜,為之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扁囗。

此代俗之所謂智也。

然而巨盜至則負匠揭篋,擔囊而趨。

唯恐緘滕扃囗之不固也,然則向之所謂智者,有不為盜積者乎

——反智也,孫子曰: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 莊子名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 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

· 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yè),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

顯則明。

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 莊子語錄· 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道昭而不道,言辯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 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 方生方死,方死

兩者是兇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也。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業(yè);天下無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現(xiàn)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

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 5、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魚被困在陸地上,相互用嘴吐氣,用吐沫相互沾濕,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 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閑,用死使我安息。

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

”跖曰:“何適而無道邪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 (因此盜跖的門徒問盜跖說:“做大盜的也有法則嗎

”盜跖回答說:“無論哪個地方都怎么會沒有法則呢

憑空猜想屋里儲藏著多少財物,這就是聰明;帶頭先進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義;酌情判斷是否動手的,就是智;分贓均等的,就是仁。

這五種不具備而成為大盜的,天下是決不會有的。

”) 8、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9、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10、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

  

3. 通天下一氣耳翻譯

意思就是:假如死生就是這么一段路程,我又怕它什么 。

出自《莊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圣人故貴一。

譯文:人的生成,是氣的聚合,氣聚就是生,氣散便是死。假如死生就是這么一段路程,我又怕它什么! 而萬物都是一樣。這樣,把所認為美妙的看作神奇,把所厭惡的看作腐臭。腐臭再變成神奇,神奇再變成腐臭。所以說,整個天下就是一個氣就是了,圣人因而重視同一。

4. 什么通一氣

互通有無 hù tōng yǒu wú

串通一氣 chuàn tōng yī qì

神通廣大 shén tōng guǎng dà

書通二酉 shū tōng èr yǒu

四通八達 sì tōng bā dá

政通人和 zhèng tōng rén hé

暢通無阻 chàng tōng wú zǔ

六通四辟 liù tōng sì pì

貫通融會 guàn tōng róng huì

六通四達 liù tōng sì dá

一通百通 yī tōng bǎi tōng

里通外國 lǐ tōng wài guó

文通殘錦 wén tōng cán jǐn

博通經(jīng)籍 bó tōng jīng jí

不通水火 bù tōng shuǐ huǒ

四通五達 sì tōng wǔ dá

旁通曲暢 páng tōng qǔ chàng

粗通文墨 cū tōng wén mò

旁通曲鬯 páng tōng qǔ chàng

風通道會 fēng tōng dào huì

5. 通天下一氣耳,圣人貴一

一氣化三清,是明代神仙小說《封神演義》之中“老子”所用的分身法術(shù),但本體依舊在場,曾以此法戲耍了截教圣人通天教主。在《封神演義》第77回的標題即為“老子一氣化三清”。

一氣化三清,在《封神演義》一書之中為老子的道術(shù)名稱,此法術(shù)屬于老子本體的一種分身術(shù),但本尊仍舊還在場,變出三個不同的幻影迷惑敵人,不能出手戰(zhàn)斗,而且持續(xù)時間較短。

6. 通天下一氣也,陽極而生陰

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是在八卦中陽魚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是陰極的開始,同樣當陰魚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是陽的開始,人生亦是如此,當人的生活達到巔峰時,就是衰敗的開始,當人的生活跌入低谷時,就是轉(zhuǎn)運的開始。

7. 通天下一氣耳

莊子名言警句1、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莊子·齊物論》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莊子·養(yǎng)生主》3、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莊子·逍遙游》4、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

——《莊子。

大宗師》5、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莊子·養(yǎng)生主》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莊子·人間世》7、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莊子·齊物 論》8、汝不知夫螳螂乎

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人間世》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

——《莊子·天地》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莊子·駢拇》12、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莊子·天地》13、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莊子·天運》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莊子·田子方》15、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莊子·知北游》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莊子·知北游》17、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莊子·外物》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nèi)者無位而不怍。

8. 道家認為通天下一氣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币馑际?,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余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又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币馑际牵灰獮榱巳斯ざ鴼缣烊?,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璞歸真。

他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diào)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彼乃枷氚鴺闼乇孀C法因素。

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zhì)的穩(wěn)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荒獕酆鯕懽?,而彭祖為夭”。

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后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zhuǎn)向神秘的詭辯主義。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內(nèi)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中與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對于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diào)的,“回聞衛(wèi)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愿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

“汝不知夫養(yǎng)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⒅c人異類而媚養(yǎng)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