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主義輿論觀的理論基礎(chǔ),民本主義的特征與表現(xiàn)

1,民本主義的特征與表現(xiàn)

以民為本為民請命
儒家民本主義認(rèn)為,應(yīng)該讓百姓減輕經(jīng)濟負(fù)擔(dān),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

民本主義的特征與表現(xiàn)

2,民本主義的古代民本主義的根本措施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保ā抖Y記.禮運》)秦穆公薨將三大臣殉葬,秦人作挽歌哀之,其中有:“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薄o@然百姓把賢者當(dāng)作了自己利益代表,要用一百人換他一人之命。(《詩經(jīng)·黃鳥》)武王伐紂,一大理由就是紂王“剝喪元良,賊虐諫輔?!保捌寿t人之心”,“囚奴正士”(《泰誓》)。以上例子說明一點,古代的賢人不光是個人品德高尚,更要緊的是作為民意代表而出現(xiàn)的,因此一直被人民敬仰。儒家講天命,天命又取決于民心,但民意難以直接正確地表達(dá)。表達(dá)出來的往往是盲目的,感性的、民粹的、是眼前利益?!懊窨梢詷烦?,不可與慮始。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然百歲后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保ā段鏖T豹治鄴》),即便是在美國也同樣,美國開國之初,共和黨人受夠了國會議員民主的叫囂,回答道:“人民終日受那些別有用心的寄生蟲和馬屁精的欺騙,受到野心家、貪污犯、亡命徒的欺詐和坑害,受那些不值得信任的人的蒙蔽,受到巧取豪奪的人的耍弄。要說人民在經(jīng)常受到這樣一些干擾的情況下,也不會經(jīng)常犯錯誤,勿寧說這是個徹頭徹尾的神話”(《聯(lián)邦黨人文集》第七十一篇)。如何使用民權(quán)是一個很難解決的難題。兩漢之交,各地豪杰紛紛起兵,只要豎起劉姓大旗,就立刻得到當(dāng)?shù)匕傩盏臒崃翼憫?yīng)。王郎就是利用民粹興風(fēng)作浪的典型。所以必須有人來正確表達(dá)民意,這就是賢士大夫的作用,老百姓相信賢人會替他們說話辦事,賢人就是民意代表,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何謂得民心,就是得天下賢士之心。所謂“周公吐脯,天下歸心”。這點一直被近代以來的思想家所忽視。賢人是民意代表,他們背后都是大片大片的民心。尊賢、用賢意味著取得政權(quán)合法性,擴大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基礎(chǔ),所以自古圣君都尚賢下士,千方百計的要賢士、隱士出山。孟子說:“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 方孝儒在《遜志齋集》卷二,《釋統(tǒng)》中說:“賢者得民心,民斯尊之矣;民尊之則天與之矣。安能不貴之乎?”《后漢書·逸民列傳》講:“隱士逢萌在光武即位后,在瑯邪勞山養(yǎng)志修道,人皆化其德。 北海太守素聞其高名,派遣官吏聘請他出山,然而逢萌不答,太守懷恨而使人捕之。行至勞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吏被傷流血,奔而還?!辟t人代表真正的民意,這點被歷來思想家忽略,批判者總認(rèn)為古代中國沒有民主,只有專制;沒有民意,只有獨裁。這是不對的。古代中國沒有的是“民粹”,而不是沒有民主。光武中興,舉賢任能貫穿于光武執(zhí)政的始終。 家臣和社稷臣:賢人入朝則為官,那么滿腦子民本主義思想的賢士大夫如何處理君與臣,臣與社稷的關(guān)系呢?孟子曾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即‘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明末黃宗羲在《原臣》中繼承孟子思想,闡述了為臣之道。他認(rèn)為從根本上講,與君一樣,臣也應(yīng)是為萬民服務(wù)的,“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本瓦@類進步的思想,其實并非只明末才出現(xiàn),社稷之臣和家臣的區(qū)別在春秋戰(zhàn)國就被人認(rèn)識到了?!稇?zhàn)國策》記載:吳、楚戰(zhàn)于柏舉,吳師入郢。蒙谷奔入宮,負(fù)離次之典,浮江逃于云夢之中。后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亂;蒙谷獻典,五官得法,百姓大化。校蒙谷之功,與存國相若,封之執(zhí)圭。蒙谷怒曰:“谷非人臣也,社稷之臣也。茍社稷血食,余豈患無君乎!”遂棄于歷山也。社稷之臣不在意國君的安危、封賞,而在意國家的存亡,文化典籍的興廢。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 仁義是本體, 道是道理,義是實現(xiàn)仁的是規(guī)則。君子沒有專主,惟道適從。這就是儒家民本主義的君臣觀。而到了滿清時代,大臣則是皇帝的奴才,必須要死忠。從此沒有社稷之臣之說了??杀氖菨M清時期的君臣關(guān)系卻被人誤解為自古以來的君臣關(guān)系。儒家何以如此處理君臣關(guān)系,在于儒家把圣賢當(dāng)作了天下人的老師。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下》 ),賢人既然是師,君王當(dāng)然要敬重之?!盀槠涠嗦勔?,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為其賢也,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孟子·萬章下》)孟子說:王者必須“學(xué)焉而后臣之,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下》) 可見儒家在承認(rèn)君主在政治上的獨尊地位時,更突出儒者在道德、哲學(xué)上的獨尊地位。這也是嚴(yán)子陵等只想當(dāng)隱士,不愿為帝王謀的原因。儒者為帝王師,而非帝王友?!巴跽咂?,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孟子·滕文公上》) 舉賢、選賢并非易事?!白迂晢栐唬亨l(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保ā墩撜Z·子路》)。這段話反映出孔子已經(jīng)認(rèn)識到:“群眾心理是盲目的”。就這點難道今天的自由派不知道嗎?孟子提出的選賢和刑殺方式,是非常“民主化”的,他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烀埠?,為民謀利的賢人也好,被人民理解和接受要有一個過程,要有艱苦的考驗。革命是一個老百姓從不理解到積極 參與的過程,共 產(chǎn) 黨也是一樣,群眾從不理解到理解和擁護,甚至到盲從。從王莽篡位、王郎詐子輿、農(nóng)民起義搶掠形成游民部落到劉秀政權(quán)最終被人民接受,不難看到這點。但到了“盲從”這一階段就不好了。正因為有這一現(xiàn)象存在,于是被自由派猛烈攻擊,他們否定賢能政治的存在,否定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的存在。既而他們主張民粹主義和宣揚極端利己主義思想。孝廉制  孝廉制是漢代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漢時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并向朝廷推薦孝順父母、品行廉潔的人出仕,孝廉由郡推舉!孝廉的人數(shù)根據(jù)各郡的人數(shù)而定。(和帝) 時大郡人口五六十萬舉孝廉二人,小郡人口二十萬并有蠻夷者亦舉二人,和帝以為不均,以后修改為郡國率二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四十萬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除孝廉外,東漢選拔人才還有舉秀才等其他方式,統(tǒng)稱察舉制,“詔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貢士之方也。中興以后,復(fù)增敦樸、有道、賢能、直言、獨行、高節(jié)、質(zhì)直、清白、敦厚之屬?!?(《后漢書·左周黃列傳》)。 東漢時期,察舉制度又有了重大改革,首先規(guī)定被薦舉的人一定要年滿四十歲,二是被薦舉的人要經(jīng)過考試后才能做官。孝廉制要求官吏提拔重德行,口碑。被推舉的孝廉德才兼?zhèn)?,愛鄉(xiāng)愛人,愛惜聲譽,這樣形成尚樸的社會風(fēng)氣。孝廉制是東漢知識分子重視氣節(jié)的原因,兩漢一度出現(xiàn)人才輩出的現(xiàn)象。鄧子琴在《中國風(fēng)俗史》說這時是中國“風(fēng)俗之黃金時代”。但以后察舉制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他們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dāng)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边@就阻礙了社會其他人士入仕的可能。此外還有其他弊病,比如重德不重才,放棄物質(zhì)世界的進取意識,保持純良的道德而過于清高。孝廉制在魏晉演變成了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成為門閥貴族制。九品中正制在隋唐后被科舉制代替,有利有弊。科舉制接受社會各階層人士,但是科舉當(dāng)官的舉子缺乏民意支持,舉子也不必關(guān)心民情民意。此時的儒學(xué)成為功名富貴的敲門磚,儒生們認(rèn)為功名是自己辛苦讀書所得,何必管國家、黎民。很多人無報國、愛民之心。能否科舉當(dāng)官成為儒生是否成功的標(biāo)志,他們考慮的是自己如何通過考試 ,博取官名富貴。所以儒生們自私,虛偽,貪墨成風(fēng),缺乏社會責(zé)任感。再者儒生埋頭讀書,遠(yuǎn)離社會和實際,死讀書、讀死書,空泛不切實際,也缺乏治國良策。傳位制度:儒家最贊成的傳位制度是禪讓制,言必稱“三代”。認(rèn)為天下非人與之,而是天與之,民與之?!叭f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蔽粽邎蛩]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薄#ā睹献印とf章上》)天下誰與,孟子提出兩條,天與之,民與之。最終歸結(jié)到民與之?!短摹吩唬骸煲曌晕颐褚?,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孟子講了儒家學(xué)說中如何實現(xiàn)民主的過程?!白笥医栽毁t,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這實際就是堯舜禪讓的過程。在孟子學(xué)說中也有罷免君主的內(nèi)容?!褒R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蓖踉唬骸罢垎栙F戚之卿?!痹唬骸熬写筮^則諫,反復(fù)之而不聽,則易位?!保ā睹献印とf章下》)古代儒家的問題是沒有解決好君權(quán)繼承問題,也沒有解決好如何防止腐敗的問題。儒家言必稱三代,他們主張的是圣賢為君,但是“昔之圣賢,今之賊也。”,即便是堯、舜那樣的圣人都無法保持晚節(jié)?!皥蛴那簦匆八馈?,故常言道:“老而不死是為賊”。儒家看到了這點,欣賞禪讓制。但禪讓制自三代后,一直都沒有好結(jié)果,反而被野心家利用,誤國害民。燕王子噲禪讓相國子之 ,身死人手而為天下笑,險些亡國。王莽篡位,百姓遭殃。曹魏、西晉政權(quán)搞禪讓,政治卻一代比一代惡劣。 一種制度也好,運動也好,思潮也好,興盛起來后,就會有一批既得利益者,他們有一種把制度、運動、思潮異化的驅(qū)動,為制度而制度,為運動而運動,為思潮而思潮。手段當(dāng)作了目的,將內(nèi)容流于形式。在這過程和狀態(tài)中不勞而獲,一本萬利,從而將事物推向反面。儒家子弟在他們上進的時候,在一心為民謀利的時候,是代表人民的,成為人民的賢人,但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賢人也在變化,過去能代表民意,在今天就可能成為“五蠹”。成為只善空談,騙取名利之徒,成為“浮華交會之徒”。古代“賢能政治”歷經(jīng)一定時期,必定會出現(xiàn)官僚化、貴族化,虛化、偽化、發(fā)生種種腐敗現(xiàn)象,賢與不賢原本由老百姓的公議而來,但是并沒有與之相應(yīng)推出一套完善的方法,于是到了東漢中后期,就有虛偽浮華之徒,以各種狡猾的手段騙取賢名,李固曾經(jīng)感慨那些處士“其功業(yè)皆無所采。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漸漸的舉賢落到專門品評人物的名士之手。這離察舉制滅亡就不遠(yuǎn)了。就這個問題,東漢思想家仲長統(tǒng)的看法很深刻:“彼后世之愚主,見天下莫敢與之違,自謂若天地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騁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惡,目極角抵之觀,耳窮鄭衛(wèi)之聲,入則耽於婦人,出則馳於田獵,荒廢庶政,棄亡人物,澶漫彌流,無所氐極。信任親愛者,盡佞諂容說之人也;寵貴隆豐者,盡后紀(jì)姬妾之家也.使餓狼守庖廚,饑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髓,怨毒無聊,禍亂并起,中國擾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昔之為我哺乳之子孫者,今盡是我飲血之寇讎也。至于運徙埶去,猶不覺悟者,豈非富貴生不仁,沉溺致愚疾邪?存亡以之迭代,政亂從此周復(fù),天道常然之大數(shù)也。清絜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閑,無所益損于風(fēng)俗也。豪人之室,連棟數(shù)百,膏田滿野,奴婢千髃,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伎樂,列乎深堂。賓客待見而不敢去,車騎交錯而不敢進。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故行于古有其跡,用于今無其功者,不可不變。”(《后漢書·仲長統(tǒng)》)“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種現(xiàn)象早在東漢就有人認(rèn)識到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應(yīng)該肯定商鞅變法,變法也是民本主義。國家應(yīng)該獎勵鯁直質(zhì)樸之人,酬勞辛勤耕作的勞動者,為國拼殺的勇士。這才是正道。在基尼系數(shù)不斷擴大,一部分人致富建立在剝奪貧者的基礎(chǔ)上,大多數(shù)人陷入貧困,失去發(fā)展、致富的可能的社會狀況下,改革甚至革命就成為實現(xiàn)社會正義和公平的必由之路。20世紀(jì)中葉中國爆發(fā)的土改、土地革命同樣也是民本主義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其次,按照馬斯洛的五級需要理論,社會變化的同時,民心也在變化,人在朝不保夕時,則生存成為最大的需求。人們滿足了溫飽,則文化、娛樂、教育、事業(yè)成為基本需求。所以賢人的主張要時刻反映民心這種變化,另一方面,應(yīng)該讓社會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富人致富建立在剝奪窮人,貧者愈貧的基礎(chǔ)上,不同階級的需求就會針鋒相對,就會形成嚴(yán)重的階級對立,如此,革命和動蕩則不可避免了?!拔糁t能,今賊也”。賢人標(biāo)準(zhǔn)是會隨著社會發(fā)展變化的。要想保先,繼續(xù)代表人民,代表先進生產(chǎn)力,就應(yīng)該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必須不斷吸取社會中下層進步人士走上政治舞臺,采納新的民意。察舉制應(yīng)該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而不應(yīng)該拋棄。古人的視野不夠開闊,古代的技術(shù)條件也差。他們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儒家理論“吾道一以貫之”,儒家賢能不分,賢者未必有能,能者則未必賢,到曹操時就干脆要不忠不孝之人。古為今用,取長補短,對于今天來說,“賢能政治”仍值得借鑒,今天的政治應(yīng)該繼承傳統(tǒng)民本主義政治的精神,完善“賢能政治”。技術(shù)的進步,使得“賢能政治”實施有更好的社會環(huán)境,更好的解決方案,完全可以整合出一套適用于當(dāng)代的“賢能政治體系”。賢能并用,賢者民舉,能者賢用。能者執(zhí)事,賢者監(jiān)督。賢能共謀國之大計。

民本主義的古代民本主義的根本措施

3,搜狐自媒體可以放二維碼嗎

已經(jīng)不能放二維碼了,不過在最后可以加廣告,你可以設(shè)置。
已經(jīng)不可以了。
自營媒體,舉個例子,以微博為代表,它已經(jīng)成為網(wǎng)絡(luò)傳播最活躍的主體和新興輿論場。當(dāng)微博有了一定的粉絲量也就具備了傳播力這一媒體的基礎(chǔ)價值,也就有了影響力價值和行銷力價值,微博的營銷價值便能得到市場的認(rèn)可和應(yīng)用,有時間你可以上愛鋪購找下這類型的

搜狐自媒體可以放二維碼嗎

4,民本主義的中國古代民本主義

概述民本”一詞最早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原句是: “皇祖有訓(xùn),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笔窍目抵軇裾]夏康而作的詩歌。意思是民眾是國家的根本,作為統(tǒng)治者要敬民、重民、愛民,認(rèn)識到民眾的力量,自我約束,修善德行。慎重處理民事、國事。   民生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就是比堯舜還強的圣人,儒家主張君主應(yīng)是圣賢,誰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誰就是圣賢,圣賢治國才是儒家理想。相反,如果君主不為民謀生,則是罪人?!坝蟹嗜?,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說:“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于孔子者也。況于為之強戰(zhàn)?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離婁上》)孔子曾經(jīng)對子貢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薄?必不得已)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钡醭浞磳Γ醭湔J(rèn)為:“使治國無食,民餓,棄禮義;禮義棄,信安所立?傳曰:‘倉稟實,知禮節(jié);衣食足,知榮辱。讓生于有余,爭生于不足。’今言去食,信安得成?春秋之時,戰(zhàn)國饑餓,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口饑不食,不暇顧恩義也。夫父子之恩,信矣。饑餓棄信,以子為食??鬃咏套迂暼ナ炒嫘?,如何? 夫去信存食,雖不欲信,信自生矣;去食存信,雖欲為信,信不立矣”(《論衡·問孔》)。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倉稟實是知禮節(jié)的前提。對儒者的道德要求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儒家民本主義認(rèn)為,應(yīng)該讓百姓減輕經(jīng)濟負(fù)擔(dān),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民權(quán)儒家的民是全民,講民權(quán)是不分地位和貴賤高低的,民權(quán)首要是生存權(quán),其次是人格權(quán)。民主儒家的“民主”是為民作主,是公正地為民作主。君主的責(zé)任是治理好國家,管理好百姓,這是民本主義的特點。不同于今天的民主,但是遠(yuǎn)比自由派鼓吹的“民主”有意義?!疤煳r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刑殄有夏”。(《尚書·多方》)?!拔┨焐裼杏?,無主乃亂?!保ā渡袝ぶ衮持a》)。儒學(xué)以民本主義為指導(dǎo),想的是民生、民權(quán),想的是為民當(dāng)好家,作好主,光武中興,民本主義關(guān)懷貫穿執(zhí)政興國之始終。在《后漢書·岑彭傳》里光武給岑彭去信感慨道:“每一發(fā)兵,頭須為白。”這是考慮到百姓生存之難,懷不忍之心,所以當(dāng)天下統(tǒng)一后,他堅決反對對匈奴開戰(zhàn)的冒進方案。他說:“今國無善政,災(zāi)變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而復(fù)欲遠(yuǎn)事邊外乎”,“誠能舉天下之半以滅大寇,豈非至愿;茍非其時,不如息人?!背霭l(fā)點還是考慮民生,害怕漢武帝時期,窮兵黷武,國家虛耗大半的現(xiàn)象重演。光武帝儉約治國治家。生活節(jié)儉?!吧硪麓缶?。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wèi)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后漢書·循吏列傳》)。嚴(yán)禁獻異味,提倡薄葬。在遺詔中說:“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wù)從約省……”(《光武帝紀(jì)》),臨死仍然念念不忘百姓,這樣的人百姓怎能不懷念,老百姓怎能不歡迎這樣的人作民之主。開民議只有從人民哪里聽到真話,實話,才能實現(xiàn)為民作主。所以民本主義從不反對民議,而且還鼓勵。 孔子和以及后代儒家一直反對塞民之口,“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早就成為中國人要求言論自由的成語。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大學(xué)》),既如此,塞民之口又如何知民之好惡呢?   民貴君輕,君為民而立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chǔ),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xué)說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對中國后世的思想家有極大的影響。(孟子對梁惠王問)曰:“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 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鯚o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俺?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泵褓F君輕是帝制統(tǒng)治思想 在借鑒并發(fā)揮一批前輩學(xué)者的研究思路的基礎(chǔ)上,我注重分析思想體系和命題組合,逐一考察個案,以事實證明“尊君——罪君”的理論結(jié)構(gòu)普遍存在。除無君論者外,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的著作無一例外。因此,我稱之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維的“文化范式”?!懊褓F君輕”是中國古代最精彩的思想命題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在政治權(quán)力本原的意義上,民眾比君主更重要。正是對這個命題的深入研究,使我認(rèn)識到一個更精彩的“立君為民”命題。儒、道、墨、法等重要學(xué)派普遍認(rèn)同這個命題,其中法家的理論貢獻尤為突出。慎子的“立天子以為天下”和商鞅的“為天下位天下”就是孟子“民貴君輕”的理論先導(dǎo)。據(jù)此,我不僅找到重新認(rèn)識中國古代政治理論體系的突破口,而且也看到了現(xiàn)代崇儒者的眾多說法與歷史事實相悖。在宋元明清,寫有“民貴君輕”的《孟子》是官方學(xué)說的主要載體。面對陳獨秀、胡適等不是民主的斷語,現(xiàn)代崇儒者固執(zhí)是民主或反專制的論點。他們不僅一再強調(diào)先秦儒學(xué)的民主精神被后儒和帝王篡改、閹割、壓制,還常常以明太祖刪節(jié)《孟子》為重要論據(jù)。但是,這種說法經(jīng)不起事實的檢驗,這里僅舉三類事例。一是大書揭之殿兩廡壁 明太祖曾命人將《大學(xué)衍義》“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這部“帝王之學(xué)”是宋、元、明、清皇帝與皇子的必讀書,其中有專門闡釋孟子“民貴君輕”的段落。二是眾多皇帝認(rèn)同“君為輕”例如,漢高祖認(rèn)同的“王者以民人為天”,隋煬帝標(biāo)榜的“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唐太宗論證的“君依于國,國依于民”等,都將民眾置于相對重要的地位。許衡依據(jù)“民為重,君為輕”論朝政,元世祖大加贊賞。元英宗告誡臣下:“朕思之,民為重,君為輕,國非民將何以為君?”明成祖恢復(fù)《孟子》原貌,頒行《四書大全》,御制《大學(xué)衍義贊文》。丘濬著《大學(xué)衍義補》,引據(jù)“民貴君輕”論說治平之道。明孝宗、明神宗為之作序,下旨刊行??滴醯圩馁潛P文天祥依據(jù)“君為輕”擁立宋端宗“實千載忠臣之語”。乾隆帝曾吟誦“藐予小子識君輕”和“自昔識君輕”的詩句。在《欽定四庫全書》中,“民為貴”、“民為重”、“君為輕”之類的字眼不勝枚舉。三是科舉考試要求通曉民重君輕  例如,明朝隆慶進士黃洪憲的科舉制文《邠人曰》寫有“民為貴,社稷次之”。萬歷丙戌會試會元袁宗道的策試答卷,申說“帝天之命,主于民心”,闡釋“天為民立君,君為天重民”,主張君主“不敢一念一事,自先而后民,自貴而賤民,自勇而弱民,自智而愚民”,還以激切的文字抨擊“靡所顧忌”、“恣行胸臆”的暴君。這份答卷博得考官們的激賞,寫出“必雅抱忠忱,期攄匡翼者”的評語。天啟四年舉人艾南英題為《民為貴》的科舉制文依據(jù)“天為民而立天子”,深入解讀“民貴君輕”。黃洪憲、艾南英的文章均收入清乾隆帝下令編纂的《欽定四書文》,以作為衡文繩尺。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自從《孟子》被列為科舉考試必讀書之后,朝堂之上、著述之中援引“民貴君輕”及其基本思路的事例越來越常見。在特定情境下,朝臣們甚至?xí)罁?jù)“君為輕”而另立皇帝。沿著這個線索,我發(fā)現(xiàn)一批重要的儒學(xué)命題始終處于統(tǒng)治思想的核心地位,構(gòu)成官方學(xué)說的理論基礎(chǔ)。諸如被說成“反專制”的“天民相通”、被說成“人民主體”的“民心即天心”,被說成“非程序民權(quán)”的“湯武革命”,被說成“民主思想”的“天下為公”等等。只須大致翻檢一下《欽定四書文》就不難發(fā)現(xiàn),凡是想走科舉仕途的人都必須弄懂這些道理?! 【鞯呢?zé)任孟子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按照錢穆所說,是一種義務(wù)論為基礎(chǔ)設(shè)置的政治體制,天子算不算是公仆?《禮記》甚至說“國君死社稷,大夫死制,士死眾”,也是強調(diào)上位者的義務(wù)。在《論語》中,關(guān)于所謂的一些等級制的描述都不過是禮儀祭祀等等皮毛上的表現(xiàn),孔子并不認(rèn)為國君可以享有任意的絕對的權(quán)利。光武也不例外,他繼承了民本主義思想,在答復(fù)臧宮時稱:“《黃石公記》‘故曰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樂人者其樂長,樂身者不久而亡?!?《后漢書·臧宮傳》)?!逗鬂h書·隗囂傳》隗囂發(fā)表的討莽檄文稱保護百姓是君之責(zé),“百姓襁負(fù)流亡,責(zé)在君上。既安其業(yè),則無責(zé)也?!濒斞赣幸欢卧捰绊懞艽?,在《燈下漫筆》中,魯迅批判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國人向來就沒有掙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敝袊鴰浊甑臍v史,也就是“暫時做穩(wěn)奴隸與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但我們了解了以上古人的民本主義思想,就應(yīng)該明確指出:魯迅言論甚為不當(dāng),奴隸、奴性不是中國人本來的形象,滿清時代的奴性絕不是中國人一貫就有的。魯迅這種論調(diào)誤導(dǎo)了將近一個世紀(jì),很惡劣。如果我們把古人看作奴隸或者是奴才,那么我們就不會對他們產(chǎn)生一絲感情,也不會為中華文明而驕傲,只會產(chǎn)生蔑視。以至于今天的國人是非不分,善惡不辨,漢奸成為英雄。英雄成為罪人。還從來沒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此糟蹋自己的歷史?!  懊裼刑煜?,主權(quán)在民”論天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古人迷信天命,但是儒家民本主義卻明確指出:“天命在民”。上天視人是人人平等的,老天永遠(yuǎn)站在民的一邊,人民的想法就是上天的想法。君主奉天就是代天去愛民?!疤炻斆?,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書·皋陶謨 》)。“天矜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泰誓》)?!拔┨旎菝?,惟辟(君)奉天”。(《泰誓》)?!疤煲曌晕颐褚?,天聽自我民聽。撫我則后,虐我則仇。”(《泰誓》)?!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尚書·蔡仲之命》)。“萬民者,天之所生。天愛其所生,猶父母愛其子?!保ā逗鬂h書·卓魯魏劉列傳》)“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豐于昵。” (《高宗肜日》)宋明理學(xué)諸子都是公天下論者,他們認(rèn)為“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孟子集注·萬章上》)“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之思想,在漢代董仲舒的發(fā)揮下,發(fā)展成為天人感應(yīng)。用天意來約束君主必須傾聽民意。關(guān)于土地、山川之類是否是君主的,對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孟子解釋說:“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他認(rèn)為這是小吏發(fā)的怨言,不能解釋為天下一切都是君主的。明末王夫之說:“若夫土則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興代廢,而山川不改其舊,其生百谷以養(yǎng)人,王者亦待養(yǎng)焉,無所待于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保ā蹲x通鑒論》)“民有天下,主權(quán)在民”思想同樣在漢代成為正統(tǒng)思想?!逗鬂h書·王常傳》講王常勸其他綠林英雄時說:“民之謳吟思漢,非一日也,故使吾屬因此得起。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與也。舉大事必當(dāng)下順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負(fù)強恃勇,觸情恣欲,雖得天下,必復(fù)失之。”張卯等被某些人視為最堅定的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聽了這番話后都說:“無王將軍,吾屬幾陷于不義,愿敬受教?!泵癖局髁x原本是漢代社會各階級的共識,也為農(nóng)民階級歡迎。既然主權(quán)在民,故孟子當(dāng)著宣王面說:“君有大過則諫,反復(fù)之而不聽,則易位?!薄 ∪硕▌偬灬槍y(tǒng)治者鼓吹的“天命眷顧”,天道無常則更被人接受,“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這就像“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一樣,是“天之道也”(《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古代民本主義者,還提出了“人定勝天”予以反駁。人定勝天,最早出自宋·劉過的《龍洲集·襄央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兑葜軙の膫鳌芬灿?“兵強勝人,人強勝天?!迸c“人定勝天”相仿但出現(xiàn)得較早的成語是“人眾勝天”?!妒酚洝の樽玉銈鳌酚小拔崧勚?,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  民與神既然天命都可以按民意而改變,對于神靈的預(yù)示,民本主義者根本不以為然。他們認(rèn)為神不可信。而民才是神的主人,與其聽神,不如聽民?!皣覍⑴d,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保ā吨杏埂罚┘玖涸唬骸懊?,神之主也,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保ā蹲髠骰腹辍贰#┦穱淘唬骸皣鴮⑴d,聽于民;將亡,聽于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保ā蹲髠髑f公三十二年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本主義主張:“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孟子·盡心下》)?!氨C穸?,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禮記》:“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洞蟠鞫Y記》:“重社稷故愛百姓”,就能“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柔”?!靶幸徊涣x、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孟子·公孫丑上》)“以道勝者,帝;以德勝者,王;以謀勝者,伯;以力勝者,強?!保ā短钻幗?jīng)·主有道德篇》)劉秀登基時,大將們的話說得明白。“如有圣人承敝而起,雖仲尼為相,孫子為將,猶恐無能有益?!保ā逗鬂h書·光武帝紀(jì)》)在當(dāng)時的人看來誰的德行高,誰成為圣人,誰就應(yīng)該得天下。何謂圣人,圣人者得民心也,故孔子認(rèn)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必也圣乎!”“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尚書·泰誓下》)“撫我則後,虐我則仇?!保ā渡袝ぬ┦摹罚?,周武王用民本思想來激起眾人對紂王的仇恨。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離婁上》)“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君必須盡君道行民本,如果君主害民虐民,則是一夫,誅一夫,不為弒君。何謂獨夫:《蔡傳》說:“天命已絕,人心已去,但一獨夫耳。”不仁而失天下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言必死亡。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孟子·離婁上》)孔子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衛(wèi)靈公》)“道”自然是儒家的道。儒家之核心在于“民本主義”思想, 孟子說誅殺桀紂非弒君,而是誅一獨夫。在孟子等儒家眼里的君不是現(xiàn)實政治生活的“君”。而是符合儒家道統(tǒng)的“君”,西方人說的“哲學(xué)王”。政治上一旦失德、失道,也就是失去了“君”的身份。 愛惜生命者王,孟子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戰(zhàn)爭打不打要看人民的意愿,當(dāng)齊王問孟子,燕國可討伐嗎?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逐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不是反戰(zhàn)主義者,孟子希望的戰(zhàn)爭是解救人民苦難的戰(zhàn)爭。孟子說:“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公孫丑下》)孟子說:“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孟子·滕文公下》)他斥責(zé)為君主私利而發(fā)動的戰(zhàn)爭,說這是“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薄熬恍腥收恢詶売诳鬃诱咭?。況于為之強戰(zhàn)?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孟子所言,一般人讀了都不以為然。唯獨讀過《后漢書》,信以為然。在《后漢書·岑彭傳》里光武給岑彭去信感慨道:“每一發(fā)兵,頭須為白?!保强紤]戰(zhàn)爭對百姓的苦難,要慎戰(zhàn)。面臨匈奴、烏桓的襲擾,北方邊民流離失所,但是他仍然制止馬武等人的出擊計劃,他認(rèn)為時機不成熟,不能讓戰(zhàn)爭帶給更多人災(zāi)難,所以仍以修養(yǎng)生息為重。班超從西域奉詔東返,當(dāng)?shù)厝苏J(rèn)為被漢廷拋棄,有官吏為攔住班超自殺而死。耿秉死,匈奴人梨面出血。馬援打下交趾,當(dāng)?shù)厝思壹壹漓搿VT葛亮“七擒孟獲”給當(dāng)?shù)貛砹讼冗M的文明,至今當(dāng)?shù)囟嘤屑o(jì)念。這就是儒家要的戰(zhàn)爭。

5,后天下之樂而樂表達(dá)的情懷與哪位詩人在哪首詩中抒

頂樓上! 一 《孟子·梁惠王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所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更為完整地顯示了孟子政治學(xué)說中的民本主義思想。 這也使我們想到,宋人范仲淹《岳陽樓記》中那傳誦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正是從孟子這里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而生發(fā)出來的嗎? 還有一個比較像的是左宗棠名句:“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二 我們原想摘取一片綠葉,您卻給了我們整片深林。 我們原想撿拾一塊頑石,您卻給了我們整個寶藏。 我們本想渴飲一口泉水,您卻給了我們一條溪流。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