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林七賢代表哪七個人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后與地名竹林合稱。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但其作品都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最后因與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tài)度而被不容導致分崩離析。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七人。
阮籍對待喜歡的人就是黑眼珠對著他,不喜歡用白眼珠對著他。他的青白眼很有名,并且喜歡沒事了坐車隨便開,開到無路可走的地方,慟哭。因為街上的路象征著生活中人生的路也無路可走了。所以,《滕王閣序》:“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比罴矚g長嘯。
2,竹林七賢是指哪七個人
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稌x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邪王戎,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也?!被顒訁^(qū)域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省輝縣市西南三十公里處吳村鎮(zhèn)境內?!稌x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邪王戎,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也?!蹦铣蝿⒘x慶《世說新語?任誕》說他們“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瑯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tài)度為司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后各散西東。但關于竹林七賢之名的由來,學界存在爭議。東晉孫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今河南省焦作),與之游者,未嘗見其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內向秀,籍兄子咸,瑯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币话阏J為“竹林七賢”之名與“集于竹林之下”的竹林之游有關。傳統說法認為“竹林”位于嵇康在山陽的寓所附近。嵇康與其好友山濤、阮籍以及竹林七賢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間暢飲聚會,因而時人稱之為“竹林七賢”。這種說法見于《晉書?嵇康傳》及《世說新語?任誕》竹林七賢條。陳寅恪認為,“竹林七賢”的活動地方實際上并沒有產“竹林”,竹林七賢是先有“七賢”而后有“竹林”,七賢出自《論語》中“作者七人”的事數,有標榜之義。“竹林”之辭,源于西晉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Vlenuvena)之名,加于七賢之上,成“竹林七賢”。王曉毅不認同陳寅恪的觀點,從漢晉時期佛經中“竹林”這一譯名的出現頻率質疑了陳提出的“托天竺竹林精舍”一說,并結合史料實地考察發(fā)現魏晉時期黃河流域確實種植有“竹林”,之后又從時間和地點上論證了竹林七賢聚會的可能性,從而認為傳統說法對于“竹林七賢”一名由來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